发布日期:2025-07-21 09:38 点击次数:91
2025年7月初,中美之间的海运价格像过山车一样,突然之间就来了个大跌。这种跌法,市场上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
港股港口和海运板块集体下挫,太平洋航运跌了超过4%,海丰国际和东方海外国际也都跌了2%以上。中远海能、青岛港、中远海运跟着跌了1%多,整个板块情绪压得很低。
一个月之内,美西线暴跌63%,美东线也跌了41%。这种跌幅几乎没给市场留喘息的机会,投资者甚至都来不及反应。
这背后的紧张感非常明显。5月14日那次中美关税战休战90天之后,局势一下子转向了。那天起,所有人都觉得机会来了。
中国港口货物出口美国的量猛增,大家赶着在窗口期内把货运出去。货轮根本不够用,供不应求,运价像插了翅膀一样往上飞。
那时候,我身边搞物流的朋友都说,没想到运价能涨那么快。每个人都在抢船抢柜子,连夜调配资源。气氛像是打仗一样,大家都在赌时间窗口。
但风向说变就变。到6月中旬,运力开始慢慢恢复正常,货轮都回来了。需求却没继续上去,反而开始下滑。
7月8日,格隆汇把这个消息推上了热搜,整个港口和航运板块的股价都跟着掉下来了。投资者懵了,大家还在回味上个月的高价。
有人说,这跟中美谈判的节奏有直接关系。5月14日的休战,短时间内刺激了出口,但这不是可持续的需求。大家把原本几个月的货量全都提前发了,后面自然就没货了。
物流行业的老手们其实早有预感。每次遇到这种政策窗口,都会有一波集中出货,之后必然有一段低谷。只是没想到这次跌得这么狠,这么快。
上海到美西、美东的运价变化,直接反映了中美贸易的紧张和不确定性。表面上看,是运价在波动,本质上是中美博弈带来的市场情绪反转。
有行业人士分析,全球航运市场本来就很脆弱。疫情、地缘冲突、贸易战,每一件事都可能让市场剧烈波动。这次只是又一次放大了这种不确定性。
不少小货代已经开始亏损,原本靠着高价赚了一波,现在客户都砍价,甚至有的订单干脆取消了。运力恢复正常,需求下来了,价格自然撑不住。
从今年5月14日到7月初,中美之间的贸易和运输节奏变得非常快。每一步都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大家都被迫变得越来越短视。
5月14日休战,6月6日运价见顶,7月4日新指数公布,7月8日股价大跌。每个节点都像是在给行业敲警钟,提醒大家市场永远不会一成不变。
我觉得,这次事件背后其实是中美两国博弈的缩影。每一次政策调整,都会带来一次市场的剧烈波动。背后的逻辑就是不确定和博弈。
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这次价格大跌上,其实更深层的是对未来预期的迷茫。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家只能被动接受变化。
中国出口企业这两个月日子也不好过。前期赶着发货,现在订单减少,连带着生产线都要调整。这种波动对制造端的影响其实比表面更大。
美国那边的进口商同样焦虑。高价的时候抢着下单,结果货物还没到,价格就跌了,利润空间被压缩。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该继续补货。
中远海运、太平洋航运这些龙头公司,表面上看抗风险能力强,其实也很难独善其身。市场一旦进入低迷期,大公司也必须降本增效,甚至有裁员压力。
长期来看,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还会持续。无论是中美关系、地缘冲突,还是全球经济复苏节奏,都会影响航运和港口行业的走势。
2025年的这场运价暴跌,绝不是孤立事件。它是过去几年多次贸易摩擦、疫情冲击后市场脆弱性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投资者现在最关心的,就是下一个政策窗口会在什么时候打开。没有人愿意再重仓压注,都在观望。市场情绪明显变得保守甚至有点悲观。
目前来看,短期内很难再出现前两个月那种暴涨行情。需求端的疲软是硬伤,光靠政策窗口刺激,难以形成持久的增长。
行业参与者都清楚,运价波动本质上是供需错配。只要政策和市场预期没有重大变化,价格很难再出现极端波动。
这一轮跌势,可能还没有到底。后续如果中美关系再起波澜,市场还会有更多变数。港口和航运企业能不能扛住,就看接下来几个月的市场表现了。
我觉得,这种大起大落对行业来说其实是一次考验。谁能在波动中保持韧性,谁才能笑到最后。现在正是考验管理层智慧和定力的时候。
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感受不到背后的复杂,但对行业从业者来说,每一次波动都是生死考验。大家都在赌但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
这场跌价风暴在2025年7月初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是继续下探,还是迎来新的反转,没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答案。
市场的悬念还在这里。下一步,还是要看中美双方的谈判桌上,会不会有新的变化。整个行业都在屏息等待下一个信号。
上一篇:货币失灵?房贷利率一降再降,却刺激不动买房,还有大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