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5 22:51 点击次数:162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于上海登上了“Porthos”号轮船,踏上了前往法国的勤工俭学之路。然而,关于他具体是在哪个码头登船的问题,各方说法不一,诸如“十六铺码头”、“杨树浦码头”和“黄浦码头”等说法各执一词。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上海三个码头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周恩来准确的出行轨迹:他首先从位于今日外滩的S.M. R Whangpoo Wharf登上了接驳船,随后前往位于今日秦皇岛路的N.S. M. R Whangpoo Wharf,最终在那里登上了“Porthos”号(亦即下文中所提及的“包岛斯”号),从而开启了他的留法求学之旅。
黄浦江畔启程留法勤工俭学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其源起可追溯至旅法华工的教育实践。1909年,旅法同盟会成员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士,通过在华工中推广勤工俭学的模式,深刻认识到这一举措能够助力国内青年知识分子跨越国界,追求深造,从而实现“引进世界文明,革新中国社会”的宏伟目标。在1917年5月1日发行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三期中,便对留法勤工俭学的宗旨进行了阐述:“诸先生发起此教育运动,旨在将欧洲近代文明的‘科学真理’和‘人道主义’的核心要素引入我国。”由此可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理念上相得益彰。同时,他们认为当时的法国堪称“民气民智领先之国”,若要塑造新社会、新国民,留学法国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此,他们不仅宣扬“勤于工作,俭以求学,提升劳动者智慧”的勤工俭学理念,还与法国友人携手奔走,积极联络接纳中国青年的学校和工厂。法国政府亦为赴法学生提供优惠船票,并随后设立“中国留法学生监督”一职,负责“向学生推荐雇主、协助他们建立社会联系、定期向驻华公使汇报学生进步情况、接待与安置中国学生”等事宜。
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自1919年3月17日起至1920年12月底,共有21批次、1600余名怀抱壮志的青年,从上海启程,踏出国门,远赴法国,以期拓宽视野,认识世界。
1920年11月7日,恰值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三个年头,周恩来作为第十五批留法勤工俭学团的成员,自上海起航,乘坐法国的“Porthos”号邮轮,踏上了他的法国留学征程。然而,历史的长河浩瀚如星海,其中诸多细节往往被淹没,一旦被挖掘出来,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当时,上海黄浦江沿岸的客运码头林立,无论是内河还是远洋,都设有众多码头。关于周恩来究竟是在哪个码头登船的问题,后人的回忆录和相关文章中存在着诸多矛盾。有“十六铺码头说”、“杨树浦码头说”以及“黄浦码头说”等多种说法。
各类码头之谜
咸丰同治年间,清王朝正值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烽火遍燃全国。彼时的上海县城内,商号被划分为十六个联保联防的“铺”,各司其职,维护治安。其中,十六铺为规模最大之铺。1862年,美商旗昌洋行在此创办旗昌轮船公司,并在十六铺建造了旗昌轮船码头,开展汉口、宁波航线的客货运输及陆上仓储业务,同时拥有金利源、金方东、金永盛、金益盛四处码头。至1873年,清政府在十六铺设立了轮船招商局。次年,旗昌公司将其轮船及码头悉数出售给轮船招商局,并将之统一命名为金利源码头,又称南栈码头。随后,金利源码头进行了扩建,将新开河至东门路连成一片。码头拥有13个浮码头泊位,全长1640英尺(约499.8米),可供长江线轮船及沪甬、沪瓯线班轮停靠。1949年上海解放后,金利源码头由上海市人民轮船公司接管,1951年划归上海港务局管理,并正式更名为十六铺客运码头。
“所有旅客均于昨日上午十时抵达外滩码头,乘坐黄浦号轮渡,转至杨树浦南满洲码头登船。”
杨树浦,作为沪东地区的一条重要水道,亦称“杨树浦港”。它北起走马塘,南至黄浦江,全长达4500米。自19世纪60年代始,众多码头以及与之相关的船舶维修、仓储和货运等洋行商号,沿着黄浦江岸线,从苏州河口向东逐步扩展。1864年,租界管理机构率先开启了熙华德路和百老汇路的修建工程。至1869年,百老汇路在此基础上继续向东延伸,次年便抵达了杨树浦的西岸,并以该河道之名命名。随着道路建设的推进,到1899年,公共租界进一步扩张,杨树浦路两侧以及黄浦江沿岸逐渐变得繁华,杨树浦河道也因此更名为“杨树浦港”。
与十六铺相仿,杨树浦亦是一个泛称。昔日,杨树浦周边遍布码头,多数由日商经营,诸如黄浦码头、汇山码头、大阪码头等便是其中佼佼者。其中,大阪码头亦被称为“杨树浦”码头——在1920年的上海地图上,它便是以“大阪码头”之名清晰标注——坐落于秦皇岛路西侧,与汇山码头相邻,与黄浦码头相隔一街,主要接待欧美、日本航线的远洋巨轮,以及往返台湾、福建的班轮,主要从事煤炭及杂货的装卸作业。
1920年11月1日的《字林西报》载明,邮轮“Porthos”号,由Broe船长驾驶,将于同年11月7日星期日清晨10点整,从黄浦码头的S.M.R.码头启程,途径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科伦坡、吉布提以及苏伊士港,最终驶向马赛。根据这一航程信息,当时“Porthos”号并未停靠于所谓的“杨树浦”码头或大阪码头,而是黄浦码头。查阅当时地图可见,黄浦码头与大阪码头仅相隔一线,相距极近。据此推断,杨树浦法船的停泊点很可能即是黄浦码头。
黄浦码头,亦称南满洲铁道黄浦码头,坐落于黄浦江下游的北岸,其东端起于大连路,西端则延伸至秦皇岛路,北面毗邻杨树浦路。1908年,该码头及仓库的购置与建设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负责,同时委托日本邮船会社承建码头,并负责其运营与管理。至1911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接管了码头的运营。随后,在1913年,码头进行了重建,改造成了一座由方木构成的固定码头。改建后的码头全长达970英尺,前沿水深可达20英尺。此码头主要服务于北洋航线,尤其是上海至大连的航线,以及欧洲远洋航线的船舶,主要负责北洋杂货、煤炭的装卸,以及欧洲货物的进出口。码头后方设有11座仓库,总容量可达1.7万吨杂货,露天堆场则可储存大约4万吨煤炭。
当时,黄浦江沿岸码头停靠着众多远洋巨轮,一批又一批的留法学生踏上邮轮,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途。据当时报纸的报道,其中不少人的启程之地正是黄浦码头。
1919年12月10日,《申报》在《凤凰船启碇之留法学生》一文中记载,“昨日(九号),法国邮船公司的‘斯芬克斯’号在正午时分(十二时)扬帆起航,共有158名留法学生搭乘此船踏上征程……据闻,前往杨树浦黄浦码头为学生们送行的,有高博爱先生、沈仲俊先生(留法俭学会成员),刘清扬女士(全国各界联合会成员),吴敏于先生(寰球中国学生会成员)以及向警予、蔡和森先生等数十位人士。”
1919年12月26日,《申报》刊载了《昨日出发之留法学生》一文,《时报》则发表了《关于留法学生之记载》。两篇文章均记载道:“昨日(25日),法国邮船公司的‘央脱来蓬号’(“央脱来蓬”号,亦即“Andre-Lebom”号,与下文中的“勒朋”号、“阿特尔兰蓬”号、“盎特莱蓬”含义相同)于午后一时从杨树浦黄浦码头扬帆起航。此次乘坐该船赴法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共有三十余人,他们均选择了四等舱位(位于船头下层),其中便有来自湖南的蔡葛健豪、蔡畅、向警予等女生。”
1920年9月11日,《申报》刊登了《四川赴法勤工俭学会学生今日放洋》一文,其中记载:“四川华法教育会精心挑选了八十三名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们已于星期一抵达上海……并于今日上午十一时,从黄浦码头乘坐‘阿特尔兰蓬’号邮船启程赴法。”同日,《民国日报》亦有所报道:“四川华法教育会选派的赴法勤工俭学学会学生……亦于今日上午十一时,从黄浦码头搭乘‘阿特尔兰蓬邮船’扬帆远航。”此外,《民国日报》还附上了重庆赴法勤工俭学学生致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的一封信,信中可见邓小平当时使用的原名邓希贤的签名及印章。根据《邓小平年谱(1904-1974)》的记载,9月10日,邓小平与同学们及部分来自湖南、江苏的同学一同领到了护照,并在黄浦码头登上了法国邮船‘盎特莱蓬(Andre-Lebon)号’。《邓小平传(1904-1974)》亦提及:“九月十日上午十一时,邓小平等八十余名重庆学生以及湖南学生曾镇岳、江苏女生张近瑄、吴佩如、郑璧芋等,均在黄浦码头登上了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
周恩来足迹留黄浦码头
一战落幕,法国虽属胜利一方,然而国力日渐凋敝,不复昔日的荣光。鉴于此,昔日在上海的法国商界已无力维系可容纳远洋巨轮的港口设施,仅存新开河畔的私营码头(全长约51.8米)及陆家嘴的永兴码头(约30.5米),二者仅能容纳小型船只泊岸。相较之下,日本商人的码头众多,运营亦更为灵活,为提升码头使用率,他们常常积极争取其他公司船只的停靠。因此,法国邮轮租赁日本南满洲铁道公司位于黄浦的码头进行停靠,实属可行之事。
在1920年11月4日的《申报》与《国外轮船》报道中提及,包岛斯号已于2日早上7时自日本神户起航,预计将在次日(即5日)上午8时抵达申城,并将停靠于南满洲码头。随后,该船将于7日启程返回马赛,沿途先至香港、海防,继往西贡、新加坡,最终抵达北出云。
南满洲码头,亦即我们所熟知的黄浦码头。回顾1920年11月7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申报》三家媒体共同公布的赴法留法学生名单中,周恩来之名格外显眼。由此,我们得以确切证实,周恩来当年确实是从黄浦码头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旅程。
S.M.R. Whangpoo Wharf。查阅《老上海行名辞典》可知,S.M.R. Whangpoo Wharf的完整名称为South Manchuria Railway Co.'s Whangpoo Wharf,对应的中文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黄浦码头”,该码头在1920年位于九江路外滩,其当时的门牌号为外滩1号。而在1913至1927年期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杨树浦的30号(旧门牌号)亦设有码头,即前文所述的位于秦皇岛路附近的黄浦码头。通过1920年出版的上海地图可以发现,秦皇岛路附近的黄浦码头英文翻译应为N.S.M.R. Whangpoo Wharf,而非S.M.R. Whangpoo Wharf。这里的“N”通常代表“NORTH”,即北方的意思。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秦皇岛路的黄浦码头相较于外滩的黄浦码头,位于其北端。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亦简称满铁,系日本政府自1906年至1945年在满洲设立的独树一帜的日本企业。它不仅是日本控制满洲的枢纽,其业务范围亦远不止南满洲铁路,更涵盖了中国境内广泛的航运、工业、矿业、农林牧业以及商业领域,巅峰时期,旗下拥有超过80家关联企业的股份。自1913年起,满铁调查部便在上海设有常驻人员,并于1918年正式设立了满铁上海分所。
另外,在张姚俊《外滩传奇》一书中讲到,外滩江面吃水较浅,沿岸无法停靠大型船舶,外国货船只能泊在黄浦江中流,依靠驳船驳货,因而外滩沿岸的码头多为驳船码头。又据1920 年11 月25 日《申报》所记尔地埃号的起航信息,其中写道:“所有旅客均在昨日上午十时抵达外滩码头,乘坐黄浦号轮渡,随后转乘至杨树浦的南满洲码头,以便登上游轮。”
在外滩的S.M.R. 万航渡路码头至秦皇岛路N.S.M.R. 万航渡路码头沿线,或许设有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码头穿梭船只。前往法国的游客可从外滩码头出发,搭乘此穿梭船,前往停泊于秦皇岛路附近的“Porthos”号游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