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10:09 点击次数:171
1984年,《读者》杂志的单期销量首次突破百万,那年中国人口10亿,也就是说,每100个人里就有1个人手里拿着这本杂志。现在再问十个年轻人,有几个人买过纸质杂志?别说买过了,很多人连《读者》和《知音》是什么都只能模糊说个大概。曾经在报刊亭门口大排长龙的热闹,如今只剩下一地鸡毛。问题来了,这些曾经称霸全国的杂志,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转变,揭示了我们每个人阅读习惯乃至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到底是时代的错,还是杂志自己变“油腻”了?
有人说,是移动互联网让杂志丧失了光芒,也有人说,是这些杂志自己走歪了路,所以被弃如敝履。支持杂志的人认为,这是文化的衰败,是人人焦躁的体现,是快餐社会把人们变得“只剩下快感没了深度”。而反方则在一旁冷笑——别自恋了,谁还需要你们这些“八卦体”旧文摘?更有刺耳的声音直接甩出来:“今天留在市面上的杂志,除了内容‘狗血'外,还能拿出什么?”争吵不断,但杂志的衰落似乎早已注定。到底是谁的错?难道传统纸媒真的连“一战之力”都没有?
这事真像是剥个大葱,一层一层外面的皮剥开,才发现问题不只在表面。一边是老一辈人回忆着“下课就冲报亭、买本杂志边吃豆腐脑边看”;一边是00后、10后对着电子屏“坐地铁刷短视频”。杂志真的变无聊了吗?不少人说,智能手机改变了一切。往前倒二十年,谁要获取新闻、故事、观点,靠的是一叠叠杂志;而如今,公众号、微博、短视频才是“新汪洋大海”。不少老百姓表示看杂志纯属怀旧,年轻人只觉得“麻烦”。但也有人怀念着当年老师用《读者》点评作文,报亭大妈每天卸货,邻居交换着故事书的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这场变革,不光是技术的,也是情怀的。
本以为杂志有望靠着“怀旧情怀”还能苟延残喘几年,但真相却让人目瞪口呆。2015年“读者传媒”光鲜上市,原以为要王者归来,没想到数据像滑梯似的“刷刷刷”下滑,2018年就只剩原本高光时刻的零头。至于《知音》,上市梦更是“胎死腹中”。据说,其上市新闻刚放出来,反对声音就刷屏不止,侵权官司、低俗炒作、造假风波一桩接一桩。作家毕淑敏、史铁生都成了受害者。你以为杂志还能代表文化高地,没想到它成了风口浪尖上的“八卦引擎”,连内容都让主编们自己想关灯。更大的反转在后面:原来,如今的大众对这些杂志早已“用脚投票”,甩都不甩,真正的主力人群,从曾经的白领学生变成了“中小城市中年阿姨”,年轻一代直接用手机屏幕把这些杂志“封印”进了历史博物馆。旧时代的文化图腾,一夜之间沦为了网络段子的素材库。
说到底,这些杂志自作多情地觉得自己还能引领文化潮流,要说纸媒也是个情怀,但你情怀值多少钱?主编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文化传承”,结果内容一翻——全是老掉牙的套路,一会儿煽情鸡汤,一会儿八卦猎奇,一副“谁都有故事就你最精彩”的嘴脸。更有意思的是,杂志上市成了“社会热点”,投资人还真信了,结果呢?内容创新跟不上,吃老本到牙都酸,号称“扩大年轻用户”,结果连在校门口卖的杂志摊都被共享单车挤没了。再夸一句,纸媒这点“坚守”,看着倒挺铁血,每年还举办读书会、公开课自我感动,但谁还真把杂志当作“知识的启迪”?本来杂志属于大城市白领、学生的精神食粮,结果被“八卦体”“知音式标题”彻底搅黄。现在还嚷嚷说要抓住互联网浪潮,实际上连最基本的内容质量都守不住。所谓“用脚投票”,比起杂志社的自嗨,广大群众可理性多了。难道真要靠侵权炒作、道德绑架来“东山再起”?真是笑死人了!一边说自己陶冶情操,一边又假装高尚,好一个两面三刀的文化载体!
到底是时代辜负了《读者》《知音》,还是这些杂志自己摆烂、飘了?有人说批判杂志是“矫情酸”,实际上大家都转战短视频、网络自媒体,你还在等每月一刊?可也有人说,要没有了这些杂志,再没有“安静的慢生活”,全中国人不都得成“内容消化机”啦?你觉得纸质杂志还有多少价值,是值得好好留恋,还是该统统淘汰?咱们评论区来辩一辩——你认为我们下一代,还能真正理解那种“买杂志、生怕错过下期内容”的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