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点资讯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1961年陈赓赴沪看望王根英母亲,王母问:你还没忘了我?
1961年陈赓赴沪看望王根英母亲,王母问:你还没忘了我?

发布日期:2025-08-18 06:36    点击次数:130

前言

陈赓叔叔现在病得很厉害,每天在院子里顶着刺骨的寒风散步,帽子和口罩都不离身。看到他这样,大家纷纷劝他找一个暖和的地方,躲避寒冷好好休息。

这时,一位老战友从上海打来电话,热情地邀请陈赓去上海做客。面对这份真诚的邀请,陈赓不好拒绝,于是决定在上海短住一段时间。

陈赓一家到了上海后,选中了丁香花园作为他们的住处。这个地方位于上海的一个安静角落,靠近高档住宅区,周围有许多花园洋房。因为这里远离闹市,环境幽静,很适合休息放松。当时,不少国家和党的重要人物也曾选择这里作为暂时的居所。

回到上海,陈赓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他不禁想起了过去在这里进行隐蔽工作时的岁月,还有那些老朋友。

那段日子,上海的雨总是下个不停,空气里充满了湿冷。虽然天气不好,陈赓还是记得要带孩子们去看望王根英的妈妈。

陈赓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自从他的前妻王根英英勇牺牲后,他的儿子陈知非就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

1946年,一个只有17岁的陈知非,在陈赓的安排下,从上海被接到解放区。当天晚上,陈赓亲自陪伴儿子知非上床睡觉。他仔细地从头到脚抚摸着儿子,满含着深厚的父爱。

陈赓一直记得外婆对王根英和她儿子知非的养育之恩,他还特别告诉傅涯,要像对待亲妈一样尊敬和照顾知非的外婆。

傅涯对待陈知非就像亲生孩子一样,给予了同样的爱和关心,和其他孩子没有任何不同。

1949年6月初,上海解放了,陈赓和傅涯就去上海工作。他们特意为年迈的母亲准备了一床新的丝棉被和一件毛皮大衣。每到严冬,母亲就会穿上这身衣服,暖暖和和地度过寒冷的冬天。

1960年8月,陈知非和钱如琴夫妇迎来了他们的孩子。陈赓得知后非常高兴,给孙女起名陈怀申,这个名字寓意着纪念上海——他曾经英勇战斗的地方,还有前妻王根英的家族——他们都来自上海。

陈赓虽然病得很重,到了上海后还是像以前一样,和傅涯一起带着孩子们去看望外婆。

外婆住在上海的一个偏远地方,那里很穷。巷子里的人很少看到豪车进来,所以大家都出来看热闹,场面很壮观。警察也来了,帮忙维持秩序。

陈赓和傅涯一走,就亲切地叫了一声王根英的妈妈。“妈妈。”

王根英的妈妈说:“陈赓,你还记得我吗?”

陈赓笑着说:“当然不会,怎么能忘记您呢?”

陈赓一边说话,一边亲切地握住了岳母的手,详细地问了她最近的生活情况,关心地询问她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陈赓一直非常挂念王根英的妈妈。老人家每次碰到熟人,都会说起:“陈赓真是个大好人,心肠特别好!他总是想着我,对我照顾得特别周到。”

陈赓也非常关心他的胞妹王璇梅。在1930年到1932年间,王璇梅曾随她的姐姐王根英和姐夫陈赓一起住在上海。

在中共地下斗争的岁月里,陈赓和王根英经常让小璇梅当掩护,由她负责带文件、枪支和传递重要物资。

一天,王根英带着儿子知非和妹妹王璇梅坐上一辆黄包车,前往外滩和南京东路的交叉口。突然,两个巡捕走过来,让他们下车。

一个女巡捕走过来,仔细检查了王根英,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当时,王璇梅年纪还小,一心只顾着看路上跑来跑去的汽车和电车。女巡捕在王根英身上没搜到任何东西,转头看到这两个啥都不懂的孩子,就决定放他们走。

陈赓对王璇梅说:“你这个小调皮真是一点都不在意,那次可把你的二姐吓坏了。她竟然把枪藏在了你的棉袄里,而你却一点都不知道。还好那个女巡捕没有检查你。”

在过去的日子,王根英常常在王璇梅入睡后,悄悄把需要送出的文件和资料藏在她的棉衣里,第二天就带着她出门办事。因为国民党当局不太注意小孩,所以她们从来没有遇到过麻烦。

王根英牺牲后,1946年10月,陈赓将军特意派人将陈知非和王璇梅女士接到山西阳城的太岳军区总部。

陈赓对他们说:“送你们去北方大学深造,首先要武装你们的脑子,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王璇梅进了北方大学医学院读书,开始了她的学习生活;而陈知非则选择了工学院,踏上了探索工程领域的道路。

王璇梅刚进职场,陈赓就推荐她认识了老战友陈锡联,两人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锡联在解放初期担任解放军炮兵司令,他在战火中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同时也与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互相扶持。

陈赓和王根英的革命爱情故事

当王根英的母亲回到身边时,躺在床上的陈赓不由得想起了在上海战场上的那些艰苦日子。和王根英一起经历的那些时光,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1926年9月,陈赓根据中央的指示,去了苏联学习保卫工作。学习了将近半年后,陈赓在1927年2月回到了上海。那时,正在广州誓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已经推进到了长江流域。

北伐战争打得如火如荼,部队一路南下,打到了长江一带。这时,蒋介石和外国势力以及江浙一带的有钱人勾结在一起,决定对抗共产党,走上了反共灭共的道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一场反革命的风暴,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进行了残忍的屠杀。一瞬间,无数生命消失,街头巷尾鲜血横流……这场政变很快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影响越来越大。

在国家命运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4月27日在武汉顺利举行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陈赓亲自带领他的特务营和当地工人纠察队,做好了周全的安保措施,保障了这次为期15天的重要会议能够顺利召开。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期,陈赓遇到了王根英,并渐渐对她产生了好感。

王根英是个小个子的上海代表,出席了中共五大。她看起来柔弱,但精神头儿十足,是上海怡和纱厂的一名纺织女工。在革命的艰难岁月里,她却成了一个勇敢的先锋战士,不怕牺牲,冲锋在前。

1925年,王根英因为表现优异,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她就领导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罢工活动,勇敢地面对资本家的挑战。她还亲自带领群众参与了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期间上海发生的三次武装起义。

在上海准备第三次起义的时候,陈赓遇到了她,而王根英则是通过夜校的课堂听陈赓讲课。尽管认识时间不长,陈赓却对王根英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年轻的陈赓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同样对事业充满真挚的情感,他执着而坚定。

他真诚地向王根英表达了心中的爱意,但寄出的三封信最终都被人贴到了墙上,没有一个例外。

王根英为什么要把信贴在墙上呢?

有人推测,这可能不是王根英本来的意思,而是送信给陈赓的人故意这么做的,想让王根英难堪。那封信根本没交给王根英,就被随便贴出来了。

当时,王根英年轻有为,满腔热血投身革命,没来得及想太多个人感情的事。虽然对陈赓没有恶意,但总感觉革命形势紧迫,个人情感的纠缠实在不合时宜。在旁人的劝说下,为了帮助陈赓保持清醒,才采取了这个举动。

这件事让周恩来夫妇非常关心。他们和王根英坐下来长谈,详细讲述了陈赓的过去,同时也感受到了王根英真挚的情感。他们认为,在革命困难重重的时候,革命者的结合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应该提倡,甚至可能成为克服困难的力量。这番话让王根英那像银盘一样圆润的脸上露出了几分羞涩的微笑。

陈赓和王根英后来在武汉结了婚。

不久后,王根英作为上海工人的代表,参加了在汉口举行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接着,她又以我国工人阶级代表的身份,在汉口参加了太平洋劳动会议。

那段时间,反革命的风暴也吹到了武汉。7月15日,汪精卫公开撕下了国民党左派的伪装,召开了与共产党分裂的会议,模仿蒋介石的做法,在武汉进行了大规模的血腥镇压。

党组织决定采取行动,开展了一场坚决的反击。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和王根英被迫分道扬镳。王根英肩负使命,返回上海,投身于隐蔽战线的工作;而陈赓则跟随周恩来,前往南昌,参与那场惊心动魄的起义。

陈赓在7月27日陪同周恩来秘密来到南昌。当时,周恩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军事委员会书记,他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起义的领导责任。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英勇的革命将领在南昌发起了震惊世界的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勇敢地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起义的队伍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了南昌城。

陈赓不幸左腿中弹,军事行动受挫,不得不四处奔波,最终回到上海。

在上海的王根英,对陈赓的思念越来越深。她每天都盼望着他的归来,就像老话说的“望眼欲穿”。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她的预料。陈赓竟然带着一条受伤的腿,一瘸一拐地突然乘船回到了上海。

王根英满脸高兴,马上帮陈赓联系上了中共党组织。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她把陈赓送到了上海有名的牛惠霖骨科医院治病。

陈赓在医院里住了好几个月,身体一恢复就又开始忙碌工作。1928年4月,他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留在上海做安全保卫的工作。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党中央虽然成立了负责保卫工作的机构,但由于重视不够,组织力量也显得很薄弱。结果,在蒋介石突然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中,我们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完全没有防备,遭受了极其猛烈的打击,损失非常惨重。当时的局势越来越危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党中央决定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特科,用来与敌对势力进行秘密斗争,既能有效对抗敌人,又能保护自己。

特科分为四个部门,陈赓负责其中的情报部门,也就是第二部门,他的化名是王庸。

在那个充满危险的年代,待在家里成了最安全的选择。于是,王根英决定和他一起生活,用家庭来遮挡风雨。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陈赓的父亲给他取名为“知非”。

陈赓收留了王根英九岁的小妹妹王璇梅,一起生活,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但这两年里,他们竟然搬了五次家。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1年,展示了陈赓的妻子王根英和他们的儿子陈知非在上海的珍贵时刻。

王根英从小在上海长大,对那里的风俗习惯非常熟悉。因此,她一心一意地帮助陈赓同志,为他提供保护,确保他的安全,并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

陈赓在上海特科工作了好几年,但因为顾顺章的出卖,他不得不转移到大别山区,参加红军。

在秋扶山寨的战斗中,陈赓受了伤,这次伤的是右小腿,被子弹穿透了骨头。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能简单包扎,没有好好处理骨头。不过,伤好后,他还能勉强行走。

在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由于长时间的急行军,陈赓腿上的旧伤开始恶化,变得又肿又疼,最终连骑马作战都成了难题。

1932年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越过平汉铁路,向西前进。在行军过程中,陈赓负伤严重,被安置在担架上,日夜颠簸,伤势越来越重。为了不再成为部队的负担,陈赓决定离开部队,前往上海接受治疗。这一请求得到了组织的批准。

图|陈庚

自陈赓进入大别山后,王根英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只能通过国民党的报道中的一些线索来猜测战事的进展,却始终无法确切知道陈赓的具体情况和所在位置。

王根英没想到,1932年11月,陈赓突然回来了,而且腿受了伤。王根英赶紧帮他重新联系上组织,并把他送到牛惠霖骨科医院治病。陈赓在那里休养了整整三个月。

1933年3月,党中央决定派陈赓去江西的中央苏区工作。出发前,陈赓在贵州路丽都大戏院看了一场戏。没想到,他在那里碰到了一个中共特科的叛徒,结果被抓捕了,最后被送到了南京。

图|宋庆龄女士

面对蒋介石的威胁和利诱,陈赓始终坚定立场,没有被狱中的艰难生活打倒。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员的不断呼吁和努力营救下,陈赓最终成功逃离了国民党的监狱。

刚出监狱,他就立即加入了中共的队伍。党组织让他去中央苏区工作,陈赓坚持要带王根英一起去。可惜,这次陈赓没能和王根英见面。

王根英听说儿子小知非被押送到南京,顿时吓呆了,直接倒在了楼梯上。她怀里的孩子也跟着摔了下来。幸好有位好心人路过,赶紧伸手,抓住了孩子的脚,这才没出大事。

后来,王根英在家人陪同下,去了杨家滨的乡村休养和治疗。

陈赓在上海处境艰难,即将离开时,他抽空拜见了年迈的岳母。

本来他想让王根英一起走,可是听说她在乡下,走不开。他就向岳母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歉意。“这次我要出远门,短时间内回不来,根英和孩子就麻烦您多照顾了,以后一定好好感谢您。”说完,他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虽然王根英还没见过陈赓,但听到他平安回来的消息,她心里特别高兴,连带病也轻了不少。身体恢复后,她回到上海继续工作。然而,没过多久,她因为一个叛徒的告密,被国民党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王根英在抗日战场上牺牲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无理挑衅,对卢沟桥发起攻击,这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陈赓同志首先被派去红31军工作。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双方的协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命令,正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同志担任总指挥,彭德怀同志担任副总指挥。改编后的军队分为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和129师。陈赓同志被任命为129师第386旅的旅长。

陈赓正带领第386旅行军,突然接到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他离别已久的妻子王根英回来了。

1933年5月,陈赓同志前往中央苏区时,王根英同志留在上海,承担起地下工作的重任。然而,同年12月,她不幸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胁和利诱,王根英同志毫不屈服,坚持在狱中与敌人斗争多年,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自从“西安事变”发生后,我国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国民党与共产党达成了一致,同意释放政治犯。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王根英在内的许多人获得了自由,并前往延安。

这张照片是邓小平的肖像。

王根英到了八路军总政治部,邓小平副主任马上打电话把消息告诉了陈赓。陈赓一听,立刻骑上马奔向总政治部。

陈赓跳下战马,王根英快步走来,在庭院中与他相遇。两人紧紧拥抱,双臂紧紧相扣,过了好一会儿才无声无息。

王根英在总政治部会面后,和陈赓一起去了第386旅。直到9月15日,她才离开这个旅,前往延安。随后,她进入了陕甘宁边区党校开始学习。

陈赓的日记里记录了他们分开的事情。

下午的时候,根英准备离开部队,打算明天和老柯一起走路去延安。我很担心她的身体,就临时找了一匹多余的、个子不大的马,希望能帮到她一点。分手的时候,虽然我们都尽力装作没事的样子,但根英在我没注意的时候已经悄悄流泪了。

在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时,王根英的成绩非常出色,心情也非常愉快。她还深刻回顾和总结了自己在监狱中斗争的那四年多时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延安的《新中华报》报社工作。

1938年秋天,王根英向党组织表达了她去前线工作的强烈愿望。党组织批准了她的请求,并安排她到太行山的一二九师供给部财经干部学校担任指导员。

在一二九师师部工作的时候,王根英一直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即便陈赓那时候已经很有名了,她的同事们也不知道王根英有伴侣。

1939年1月15日,王根英和陈赓再次见面了。然而,这次相见竟成了他们的永别。王根英陪在陈赓身边待了三天,到了1月18日,两人依依不舍地分别,王根英随后回到了一二九师的驻地。

3月8日,我们师供给部被敌军重重包围。王根英女士不顾自身安危,把爱马牵到卫生队,让伤员乘坐。当时,她已经成功冲出敌阵,逃出了包围圈,但遗憾的是,装有重要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在身上。于是,她一个人返回村子取回挎包,不幸与敌军相遇,英勇牺牲。

陈赓正指挥部队奋力作战,一直战斗到深夜,才得知王根英英勇牺牲的消息。他在日记中悲伤地写道:“今天,成为我永远难忘的日子,也是我心灵深处最痛的时候!”

图片展示了陈赓全家的合影

王根英牺牲后,陈赓非常伤心,整整三年都没有想过再结婚。直到三年后,他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后来,他和抗日军政大学文艺工作团的傅涯相爱了,并最终结为夫妇。

陈赓一直记得岳母对王根英和她儿子知非的精心养育之恩。他嘱咐傅涯要把知非的外婆当成亲生母亲一样悉心照顾。傅涯也做到了这一点。

陈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嘱咐傅涯一定要好好照顾王根英的母亲,帮助她度过晚年。傅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份重托。

自陈赓去世后,傅涯一直负责照顾老太太的生活起居,直到老太太去世。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