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2 08:42 点击次数:145
“先生,需要看房吗?”——这句话曾长时间回荡在售楼处挑高十米的穹顶下,也定义了许多人对年轻女性白领的第一印象:妆容精致、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
然而今天,同样的声音可能出现在你家楼下的十字路口,只是后半句变成了:“您的外卖到了,请给个五星好评。”
短短三五年,职业身份完成了从“售楼小姐”到“骑手小姐姐”的切换。这不是简单的岗位替代,而是经济寒潮下的一次集体迁徙。
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售楼部就是无数小城姑娘的“CBD”。底薪不高,但一套房的提成足以让她们在朋友圈晒出星巴克与三亚机票。如今,那些曾被视为“轻体力、高回报”的售楼岗位,一夜之间成了裁员重灾区。
更残酷的是,“体面”本身也在贬值。当滴滴司机、外卖骑手、直播带货主播成为“新中产三件套”,职业歧视的遮羞布被一把扯掉:所谓“体面”,不过是经济高速发展周期里的幻觉。
送外卖苦吗?苦。但比起“底薪3000+996+PUA”的行政岗,至少算法是诚实的:跑一单赚一单,差评扣50,好评奖5块,规则透明。一位前地产销售算过账:在郑州,售楼部停发佣金后,她每月到手不足4000;改送外卖后,旺季月入1.2万。
更重要的是,外卖平台正在悄悄抹平性别差异。过去,女性被挡在体力工门外,是因为“搬不动矿泉水”“骑不动电动车”;现在,平台用“超时扣款”替代了工头的咒骂,用“保温箱”替代了肱二头肌。体力不再是核心生产力,路线规划、时间管理、沟通能力才是——而这些,恰好是女性在应试教育中卷出来的长板。
过去,年轻女性的职业路径有两条退路:考公、考研。现在,这两条路都已卷到无以复加。一位92年的前教培机构老师称,她2021年被裁员后,花3万报了“考公冲刺班”,结果岗位从30:1卷到300:1;转头去相亲,男方听说她“无业”,连88块钱的咖啡都不愿请。最终,她花1500块买了辆二手电动车,注册了骑手账号,“至少每天能看到现金进账”。
不是“女骑手”变多了,而是“送外卖”的性价比越来越高了。
当你在电梯里遇到满身汗味的女骑手,别急着感动或猎奇。她的存在不是“独立女性”的励志样本,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经济警报:如果连“性别红利”最后的避风港——销售、行政、服务业——都开始沉没,那么下一个被浪潮卷走的,可能就是此刻坐在写字楼里刷手机的你。
毕竟,算法没有感情色彩。在寒潮面前,我们终将学会:所谓“体面”,不过是没被生活逼到墙角时的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