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02:50 点击次数:177
如今的战事里,导弹已经变成了全球海军舰队的主力武器,不过拥有悠久历史的舰炮凭着它那独特的作用,依然稳占一席之地,算得上海战中的重要装备之一。
现如今,能自主研发舰炮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瑞士以及中国,而其中具备独立设计大口径舰炮能力的,只是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和中国这几家。
中国舰炮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开始自主研发各种水面火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掌握了多种口径和类型的技术,从初期的单一火炮,到后来配备多功能、多口径的舰炮系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在舰炮制造上实现了突破,不仅在射程、火力以及精准度方面取得了新飞跃,还推出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舰炮装备,整体水平已跻身国际前列。
▼
随着中国海军舰艇类型逐步定型,已经基本形成了以055驱逐舰为核心,052D等其他类型的驱逐舰配合的主要作战力量,再加上054A护卫舰共同执行任务。而056A轻型护卫舰,主要作为日常巡逻的主要力量了。
这种布局已经相当稳固,055驱逐舰和052D驱逐舰装备的是130毫米舰炮,而054A和056A护卫舰则采用76毫米舰炮,基本上组成了一个固定的阵型。可是随着054B护卫舰的服役,大家又发现100毫米舰炮又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变成了中国海军主力舰艇上的主要火炮。
中国海军的舰炮升级走的和整个舰艇的发展轨迹差不多,都反映出它们逐步迈入现代化的脚步。
新中国成立以后,咱们中国海军的装备还算比较复杂哩,主要是一些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或者是通过起义获得的舰艇。这些战舰里面,有日本制造的,也有美国和英国生产的。这样的舰队结构,也让当时海军的火炮类型变得丰富多彩。比如最大口径的舰炮,是“重庆”号巡洋舰上的英制双联152毫米火炮,另外还有一些日本制造的舰艇,装备的则是120毫米的舰炮。
得到苏联的支援后,中国海军逐步引进了苏联的装备,军舰的主炮口径也逐渐走向苏式规格。接下来,我们按照口径大小,简单整理一下中国舰炮的发展轨迹。
首先是130毫米舰炮的发展:
中国当年从苏联引进的“四大金刚”驱逐舰,装备的可是苏联B-13型单管130毫米舰炮。这种炮采用半封闭式炮塔,全靠人工操控,操作简便又耐用,一分钟能打出6到8发,炮弹威力也挺强的。中国海军用过之后挺满意的,就把不少这种炮引进,用在改装其它舰艇上。
当年,中国的“四大金刚”驱逐舰上装备的,就是苏联B-13型单管130毫米舰炮。这型枪采用半封闭式炮塔,靠人工操作,既省事又耐操,发射速度能达到每分钟6到8发,弹药威力还不错。后来中国海军用过之后挺满意的,就把不少这种炮拿来改装其它舰艇。
想配合051型驱逐舰的研制,中国这边决定在66式130毫米双管岸防炮的基础上,研发新一代的舰用火炮。66式岸防炮借鉴了苏联CM-2-1型130毫米双管舰炮的技术,表现还不错。结果,这次研发出来的就是76式130毫米双管舰炮。这门炮可以做到全自动射击,速度达到每分钟30发,射程能到27公里。这款炮的可靠性挺高,威力也大,海军之前挺满意的。不过,也有点小麻烦,就是体积挺大,重量超过80吨,导致它的适配性打了折扣。
引入“现代”级驱逐舰之后,中国海军也接触到了俄制AK130双管130毫米舰炮。这门炮重达90吨,非常庞大,每分钟能发出70发,最大射程达到29.5公里。有火力强大、可靠性高的优势,但缺点也挺明显的,比如适配性差、隐身性能不佳。话说,这炮的威力确实挺大,非常适合中国海军的作战需求,所以即使在“现代”级改装时,用的还是国产装备,舰上还是留着这个炮。
为了配合中国新一代驱逐舰的需要,我们在借鉴AK130舰炮的同时,着手开发了HPJ38型130毫米单管舰炮。这款炮采用了隐身设计,配备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新型弹药,还配备了冷却系统,整体上有效控制了炮身的体积和重量。
这款舰炮每分钟可以发射40发子弹,普通弹药的最大射程达29.5公里,搭配火箭增程导弹后,射程接近百公里,精度也提升不少。它有两个版本:一种是低配版,装备在052D驱逐舰上,采用单路供弹和炮口制退器;另一种是高配版,取消炮口制退器,改为双路供弹,主要用在055驱逐舰上。这款炮的整体性能,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配备在052D驱逐舰上的130毫米舰炮,性能表现非常不错。
其次是100毫米舰炮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舰艇吨位不算特别大,考虑到苏式130毫米舰炮的体积和重量,基本上用全部这型炮的可能性不太大。于是呢,中国还引进了苏联的B-34型100毫米单管舰炮。这炮仍然是全人工操作,每分钟打12到13发,弹药性能有所改善,射程和威力都挺不错的。基于这款舰炮的基础,中国仿制出了61式舰炮。
这款舰炮呢,广泛装备在“成都”级护卫舰、65型火炮护卫舰以及“江湖”I型导弹护卫舰上。比方说,在1988年3月14日赤瓜礁海战里,65型护卫舰“南充”号的前主炮首次命中目标,用了四分钟就把越方604船给击沉了,充分显示出这种舰炮性能的优越。
为了配合053导弹护卫舰的成长,中国从1970年起头搞新式的100毫米舰炮研发。这款炮在1985年6月定型,起名叫79式100毫米双管舰炮,也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舰炮。它重37吨,能全自动开火,射速大概每分钟50到60发,最大射程达到22.5公里,是那时中国护卫舰的主要火器,被广泛装在053系列和“江卫I级”护卫舰上。
这款100毫米舰炮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重要装备之一。
接着,中国在79式的基础上,升级了电子设备和隐身措施,制造出了79A式100毫米双管舰炮。这一型号的炮塔变得更加紧凑轻巧,还分出了非隐身和隐身两个版本,分别搭载在江卫Ⅱ型护卫舰、052型驱逐舰以及051B型驱逐舰上。
这些100毫米舰炮其实源自苏联的设计,虽然火力强大、性能可靠,但也有射速有限、精度不高和结构沉重等缺点。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中国引进了两门法国T100C紧凑型100毫米单管舰炮,打算借鉴相关技术,研制出新一代的100毫米舰炮,成为第二代驱逐舰的主炮。T100C技术先进,重量只有17吨,射程达17.5公里,射速为每分钟90发。那会儿,中国把一门T100C安装在“四平”号护卫舰上做试验,开始了国产化的历程,这便是后来大家熟知的HPJ-87式100毫米单管舰炮。
一门拥有100毫米口径的单管舰炮
因为那会儿引进的T100C舰炮还没完全成型,虽然技术很先进,可可靠性方面还有点不足。这些问题国产后也没彻底解决,结果就限制了这款舰炮的后续发展,只装备在052B、051C、052C驱逐舰以及054护卫舰等12门。后来批量生产的054A护卫舰,反倒采用了技术更成熟的76毫米舰炮。
不过,中国并没有放弃100毫米舰炮的研究。这次在054B护卫舰上再次装备100毫米舰炮,表明中国还是在HPJ-87式100毫米舰炮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特别着重解决了这个型号舰炮存在的可靠性差和防空能力不足的问题。
最后是76毫米舰炮的发展:
中国海军目前装备的76毫米舰炮是HPJ-26型,这款炮其实是模仿俄罗斯的AK-176舰炮。它的射速挺快,每分钟能打出120发,可靠性也是没得说,精度也不错,体积合适,还能用在防空和反导任务上。这种炮主要装在054A护卫舰和056轻型护卫舰上,产量已经超过50门,还出口到国外不少地方。网上流传的那段炮试射视频,也充分展示了它的优良性能。
76毫米舰炮,就是那种用在海军舰艇上的大口径火炮,射速快,火力强,常用于防空、反舰和对陆攻击,性能稳定可靠,兼顾了射程和精度,广泛装备在各种型号的军舰上。
中国的舰炮呢,通常以大口径、高火力、精准打击闻名,设计上结合了现代科技,兼具射程远、威力大、射速快的特点,既能应对空中目标,也能对水面目标进行有效打击,还注重防护和耐用性,整体来说,性能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
中国的舰炮发展起源于苏联和俄罗斯的技术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水平,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演进。如今,中国的舰炮整体实力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行列。
第一部分,源自苏式舰炮。中国各种类型的舰炮,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和俄罗斯的技术路线。由于大量引进苏联和俄罗斯的舰艇,中国也就接触到了不少苏式的76毫米、100毫米和130毫米的舰炮。虽然有过引进法国的T100C舰炮,但整体来看,这款舰炮对中国舰炮的发展影响不算太大。
二是火力很猛。中国一直把舰炮的核心价值放在对岸和海面打击能力上,加上技术背景多来自苏式舰炮,所以中国的舰炮也沿袭了苏式那种威力强劲的传统。
现代级装备的那门庞大的130毫米舰炮,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个特点就是非常有自己的一套。中国的舰炮虽然起源于苏式设计,但融入本土技术之后,现在的中国舰炮基本看不到苏式的影子,这也体现出中国的技术水平。这些舰炮因为应对的任务不同,口径各异,侧重点也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也难怪,因为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口径的舰炮。大口径的火炮,像155毫米的,主要用在对抗敌方大型目标,比如航母、战列舰或者岸防目标;而中小口径的,比如76毫米、30毫米,反应更快,适合应付快艇、直升机或者无人机之类的轻型威胁。多样的火炮配置,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海上的战斗环境,这样一来,战舰的战斗能力也更全面、更灵活。
▼
从减轻后勤负担和提高经费利用率的角度来看,统一舰炮口径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比如美国就采用了127毫米的舰炮。但是,为什么咱们中国还在装备多种口径的舰炮体系呢?
一方面,因为作战任务的多样化,中国海军的需求也变得丰富了起来。随着中国在远洋上的利益不断扩大,海军得得具备执行远距离作战的能力,这就得配备较大口径的舰炮。另外呢,在南海的岛礁争端和台湾事务的压力也让情况变得复杂,意味着海军不仅要用舰炮进行对地打击,支持陆战,还得应付海面战斗和空中防御。
130毫米舰炮在中国海军的装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用于近海护卫、防御以及支持作战行动。这门火炮射程适中,火力强大,能够有效对付轻型水面目标和进行火力支援,满足多样化的作战需求。
各种不同口径的舰炮适应多样化的任务,比如说,130毫米舰炮特别适合进行远程对陆打击以及反舰行动。至于76和100毫米舰炮,它们凭借着射速快、射程合理的优势,主要承担防空、反舰和中距离火力支援的任务。
第二个原因是由平台需求的差异造成的。虽然中国海军一心想打造一支蓝水舰队,可目前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海军。也就是说,主力舰艇的吨位各有不同,这些不同大小的舰艇用的炮也不能统一,结果就是中国海军依然保持着各种不同口径的舰炮。
第三个原因是由经费效益引起的。虽然统一口径能让后勤和装备保障变得方便,但不同口径的舰炮在花费、维护和弹药供应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考虑到实际需要和现有装备状况,中国海军采用了多种口径的舰炮搭配,这样一来,有限的经费就能用在刀刃上,整体更适合推进中国海军的成长。
因此,中国海军采用多口径舰炮的安排,归根到底是经过多方面权衡的结果,既考虑到作战任务的多样性,也考虑到舰艇布局和经费效益。这样一来,配置多样的舰炮还能让中国海军更好地应对各种作战环境,帮着完成各项使命。assis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