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7 09:38 点击次数:117
最近科技圈这帮兄弟们有点魔幻,一边是海外的巨头们还在为怎么把大模型塞进手机里,吵得跟菜市场大妈抢最后一颗白菜似的,另一边,咱们国内的一些“算力概念股”已经开始提前飞天了,搞得好像明天我们就要靠意念力来刷短视频。
这场景特别有意思,让我想起十几年前我还在做研究员的时候,去一个地方调研。那家公司号称要做中国版的某某某,PPT做得是星辰大海,未来已来。我们一帮人西装革履地坐在高大上的会议室里,听他们老板唾沫横飞地讲着颠覆、生态、闭环。中途我去上了个厕所,路过他们研发部,门没关严,我伸头瞅了一眼,好家伙,乌泱泱几十号人挤在一个大开间里,桌上堆满了泡面盒子和红牛罐子,白板上画的架构图乱得跟蜘蛛网一样,几个工程师正围着一台冒蓝烟的服务器捶打,嘴里还骂骂咧咧的。那一瞬间,我就“祛魅”了。所谓的高科技公司,扒掉那层叫“估值”和“叙事”的皮,底下可能就是一个草台班子,靠着几个技术大牛和一帮能熬夜的兄弟,凑合着往前拱。
现在这波所谓的“算力”热潮,本质上是同一个剧本的重演,只是演员换了一批,台词里多了几个新名词,比如“智算中心”、“国产替代”。你去看那些报告,张嘴就是未来市场千亿万亿,闭嘴就是我们占据了多么牛的生态位。但你真要问他,这算力到底能干啥?除了让几个大厂的AI陪你聊聊天、画几张不好用的图之外,真正能落地的、改变国计民生的应用在哪里?没人能说清楚。大家都在赌一个“可能性”,赌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算力能像电力一样,成为新时代的“硬通货”。
这个赌局的逻辑,跟历史上所有的泡沫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十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大家炒的不是花,是对“一夜暴富”这个故事的信仰。两千年互联网泡沫,大家烧钱买的不是盈利,是“.com”这个后缀代表的无限想象力。今天也一样,资本市场追捧的不是那几台服务器或者芯片本身,而是“算力”这两个字背后那个宏大的、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叙事。
这个叙事之所以这么有魔力,是因为它完美地嵌入了当下的宏大历史进程——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撕裂。过去三十年,我们的经济模式本质上是“两头在外”,进口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利用我们的人口红利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到全世界。这是一个很舒服的模式,大家都有钱赚。但现在,人家釜底抽薪了,技术、设备,不给你了。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之前一直用的是别人的神兵利器,现在人家把兵器收回去了,你只能自己关起门来,从挖矿炼铁开始,重新造一把属于自己的刀。
“算力国产化”就是这把刀的雏形。它现在可能还很粗糙,甚至有点钝,但它代表了一种“有和没有”的区别。在和平时期,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对抗时代,自己手里有,哪怕只是个能响的“二踢脚”,也比赤手空拳要强。这才是驱动整个板块飞天的底层逻辑,是一种集体的不安全感和对自主可控的渴望,被资本市场放大后形成的狂热。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公司可能连像样的产品都还没拿出来,只要贴上“算力”的标签,股价就能一飞冲天,这背后炒作的,其实是一种“国家意志”的预期。
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种宏大的叙事往往是个陷阱。因为宏大叙事负责画饼,但吃饼是要付钱的。一个产业从概念到真正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中间隔着一个“死亡交叉”,无数的公司会在这条路上烧光所有的钱然后倒下。我们就像站在河边看热闹的,看着一艘艘号称要驶向新大陆的船下水,船上挂满了“算力”、“AI”、“国产替代”的旗帜,看起来都拉风得很。但最后,有多少船能真正到达彼岸,又有多少会在半路触礁沉没,甚至有些船从头到尾就是个模型,根本就没打算出海,只是为了骗岸上的人买票,这谁说得清呢?
人性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容易被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所吸引,而忽略了故事背后的成本和风险。大家都在谈论未来的星辰大海,但没人愿意去想,万一我们脚下踩的,其实是个正在漏水的草台班子呢?当所有人都觉得某个东西是未来唯一的答案时,这个东西的价格就已经包含了未来一百年的所有利好,甚至还透支了我们孙子辈的想象力。这个时候你再冲进去,大概率不是去开拓未来,而是去为别人的梦想买单,成为那个“接盘侠”。
所以说,面对这种级别的热潮,保持平常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可以去理解它背后的逻辑,甚至欣赏这个故事的宏大与悲壮,但千万别轻易把自己所有的身家都押上去。说到底,投资比拼的不是谁能更早地看到未来,而是谁能更好地认清现实。现实就是,大部分的故事最后都只会变成历史的玩笑,而我们普通人,能做的也就是守好自己的钱包,别成为那个笑话本身。
毕竟,历史告诉我们,风口上的猪确实能飞,但风停了之后,摔得最惨的,也往往是那些长得最肥的猪。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