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19:55 点击次数:161
一段清晰的视频画面中,歼-15T舰载机在福建舰甲板上轻触即起,尾焰喷涌间迅速拉升,完成一次完整的触舰复飞。另一画面里,甲板上密集停放着歼-15T、预警机与直升机,地勤人员在舰岛与弹射轨道间有序穿梭。这些被网友称为“大日子”的经典场景,不只是视觉震撼,更标志着中国航母战斗力正迈向一个全新阶段。
福建舰是中国首艘采用电磁弹射系统的航空母舰,也是全球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常规动力航母之一。它不同于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滑跃起飞设计,而是通过电磁力将舰载机加速弹射升空。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国海军首次具备了高效、精准、全谱系舰载机出动能力。而近期公开的触舰复飞与甲板密集作业画面,正是这套系统进入实战化训练的关键信号。
触舰复飞并非简单“落地再飞”,而是模拟着舰失败后紧急复飞的高风险动作。航母甲板仅两三百米长,海况复杂,飞机若未能钩住拦阻索,必须在数秒内重新拉起,否则将坠入海中。这种训练正是为了锤炼飞行员在极限条件下的反应能力与操控精度。它通常出现在舰载机着舰训练的中后期,只有在飞行员熟练掌握进近姿态后才会开展。福建舰歼-15T的多次成功复飞,表明其飞行团队已具备稳定着舰的技术基础。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触舰复飞是迈向高强度航空作业的“门槛”。美国海军在部署前常进行数千次此类训练,以确保舰机协同万无一失。福建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一动作,反映出中国舰载机训练体系已高度成熟。不仅是新飞行员的必修课,也是老飞行员重返航母的“复训标准”——一旦离舰超过29天,就必须重新通过触地复飞考核。
而真正体现航母作战潜力的,是甲板上多型舰载机的密集停放与调度。这背后是一套被称为“全甲板作业”的复杂流程。福建舰甲板上同时出现歼-15T、预警机和直升机,意味着它正在测试不同机型的协同起降、加油挂弹、牵引调度等实战环节。这种作业要求地勤、飞行、指挥三方在极小空间内实现秒级协同,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能开展此类训练,说明福建舰的航空保障体系已从“单机验证”迈入“体系作战”准备阶段。
这一切的核心支撑,是福建舰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它利用直线电机将电能转化为动能,推动舰载机起飞。相比传统蒸汽弹射,电磁弹射效率更高、控制更精准。蒸汽弹射能量利用率不足6%,而福建舰的中压直流电力系统效率超过90%。这意味着更少的能源浪费,也意味着更频繁的出动能力——每30秒即可弹射一架飞机,日均出动架次可达120架,是辽宁舰的三倍。
更重要的是,电磁弹射能适配从轻型无人机到30吨级空警-600预警机的全谱系机型。此前滑跃起飞限制了预警机上舰,而福建舰已实现空警-600的弹射起飞,极大提升了编队的远程预警与指挥能力。它还能弹射歼-35隐身战机,形成“隐身突防+重载打击+空中预警”的完整作战链条。美国福特号航母至今未完成F-35C的全面弹射测试,福建舰却已实现多机型协同,显示出后发优势。
从发展阶段看,福建舰的训练节奏明显快于前两艘航母。辽宁舰从首次试航到实现拦阻着舰用了约三年,山东舰约两年,而福建舰在2024年5月首次试航后,仅用16个月便完成多机型弹射与触舰复飞。这不仅得益于建造经验积累,更源于系统设计的成熟与测试流程的优化。其试航次数虽与前舰相近,但单次周期更长、任务更密集,技术验证效率显著提升。
未来,福建舰将逐步开展夜间起降、复杂气象飞行、编队协同打击等更高阶训练。一旦形成战斗力,其航母编队作战半径可覆盖西太平洋关键海域,实现对第二岛链的持续掌控。它不仅是海上平台,更是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的象征——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海防卫。电磁弹射的成功应用,也标志着中国在高端 naval engineering 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引领”的跨越。
这些公开画面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已足够说明:福建舰正以稳健而坚定的步伐,驶向真正意义上的远洋作战能力。每一次触舰复飞,都是对极限的挑战;每一架甲板停放的战机,都是对未来的铺陈。中国航母的“大日子”,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