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4 00:32 点击次数:59
咱们今天聊个哭笑不得的话题:金融圈的“现代巫术”。
你有没有见过一种现象?
二战后,南太平洋一些土著部落,看到美军开着飞机、带着数不清的罐头、可乐和巧克力从天而降,简直是神迹。
美军走了,神迹没了。
这些部落的老哥们怎么办呢?
他们开始搞“货物崇拜”(Cargo Cult)。
用茅草和竹子,搭了一个跟真的一模一样的飞机模型,修了跟真的一模一样的跑道,甚至派人戴着木头耳机,坐在竹子搭的塔台里,模仿美军调度员念念有词,期待着神迹再次降临,飞机能把物资运来。
这事听起来很荒诞,对吧?
但本质上,我们金融市场里乌泱泱一大片人,每天干的事,和这个没啥区别。
这就是对“技术分析”的一次终极祛魅。
很多人痴迷于寻找所谓的“底部启动信号”,搞得神乎其神。
什么横盘三个月、温和放量、均线金叉、筹码集中……一套套的黑话,跟接头暗号一样。
每天盘后花几小时,用各种软件筛选,画出各种辅助线,搞得屏幕跟蜘蛛网似的。
然后对着一个K线图,指着某个成交量突然放大的红柱子,激动地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兄弟们,信号来了!主力吸筹完毕,要拉升了!”
这个场景,你把K线图换成龟甲,把成交量换成裂纹,是不是就跟商朝的占卜师没什么两样了?
仪式感搞得比谁都足,仿佛只要把这些“跑道”和“塔台”搭建好,财富的飞机就一定会降落。
这套逻辑最大的问题在哪?
它把相关性,甚至有时候是纯粹的巧合,当成了因果性。
一只股票在经历了漫长的下跌和横盘后,突然放量上涨,后续走成了一只大牛股。
于是,人们总结出“横盘+放量=启动信号”。
这就像部落看到“飞机+跑道=物资”,于是得出“跑道=物资”的结论一样,属于逻辑上的硬伤。
咱们得搞清楚,一个公司股价能长期上涨,成为所谓的“大牛”,它的硬通货是什么?
本质上,是它的盈利能力出现了结构性的、可持续的改善。
可能是它的产品突然成了爆款,市场占有率飞天了;可能是它的技术突破了某个瓶颈,护城河深不见底了;也可能是它所在的行业,突然被政策的春风吹满地,成了最靓的仔。
这些,是驱动股价上涨的“发动机”。
而技术图表上的那些信号,充其量只是发动机启动后,仪表盘上闪烁的指示灯。
你不能说,我只要让指示灯亮起来,车子就能跑起来。
这是本末倒置。
更何况,这个“指示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所谓的“主力吸筹”、“洗盘”、“试盘”,这些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好像每个人都开了天眼,能看到对面那个叫“主力”的兄弟在想什么。
但现实是,所谓的“主力”,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生物。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管、社保基金、外资QFII……甚至是一些游资大户,他们的想法、操作周期、资金成本、考核标准,完全不一样。
一个做长线价值投资的基金,可能只是觉得这个位置便宜,按计划慢慢建仓,根本没想过什么“洗盘”。
一个做量化交易的程序,可能只是因为触发了某个模型,瞬间打进去几千万,造成了所谓的“温和放量”。
一个游资大佬,可能只是想做个短线套利,搞个“一日游”,结果形态上看起来像“突破”。
你把这一堆动机各异、互相算计、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存在的“草台班子”的合力行为,脑补成一个全知全能、步步为营的“主力”形象,然后去猜测它的意图。
这不叫投资,这叫开卷考试你非要闭着眼睛做。
我见过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某家公司横盘了小半年,有一天突然一根大阳线拔地而起,成交量是过去三个月均量的好几倍,所有技术指标都完美符合“底部启动”的特征。
无数“技术派”高呼“黄金坑”,乌泱泱地冲进去。
结果呢?
第二天直接低开低走,后面一路阴跌,再也没起来过。
很久以后大家才知道,那天是一个持股多年的大股东,终于等到解禁了,通过大宗交易把股票全卖给了一个券商的资管计划,人家就是做个通道业务,拿到货就往二级市场砸。
你看,一个完美的“启动信号”,背后的真相,可能只是一个“胜利大逃亡”。
你以为的起飞跑道,其实是人家的卸货平台。
所以,过度迷信这些量化信号,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是试图用一个简单的、机械的“公式”,去回避商业世界复杂的、动态的现实。
这给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好像只要遵守纪律,就能稳定盈利。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剂,效果跟转发锦鲤差不多。
真正的投资,逻辑都比较硬,而且往往是反人性的。
它要求你去做大量枯燥的阅读,去研究财报,去理解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去判断一个管理层是不是靠谱。
它要求你在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在市场悲观时看到机会。
它甚至要求你承认,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无知的,市场是不可预测的。
放弃寻找“圣杯”的执念吧。
与其花时间在K线图上画跑道,不如去搞清楚,那家“航空公司”的经营状况到底怎么样,它的“飞机”质量好不好,它的“航线”是不是未来的黄金航线。
说到底,我们这些天天盯着屏幕,试图从红红绿绿的线条里解读出未来的人,跟那些在海边搭建竹子飞机的部落兄弟,可能用的不是同一种工具,但求的是同一份心安理得的幻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