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0 16:45 点击次数:163
以前抢德云社门票得拼手速、拼网速、拼人品,现在居然开始拼数学了?
谁能想到,标价1280的票比980的还便宜,这波反向操作直接把观众CPU干烧了。
有网友晒出购票截图吐槽:"买票前得先做奥数题,1280打七折,980打九折,合着坐前排还得倒找钱?"
要说德云社票务这波操作,简直比相声段子还魔幻。郭老师8月9日那场演出,两千多的VIP座位直接腰斩到三位数,黄牛看了都直呼内行。粉丝群里炸开锅:"以前是票秒没,现在是票在哭""建议德云社改行搞数学竞赛""这价格曲线比我炒股还刺激"。最绝的是有观众发现,同一平台同一天,上午买的票下午就降价,妥妥演出界拼多多。
其实这种"高价票比低价票便宜"的骚操作,业内人士透露叫"动态心理战"。简单说就是平台眼看卖不动了,故意把贵宾席价格打到地板价,让你产生"不买就亏了"的错觉。就像超市把进口牛奶标价划掉改特价,明明知道是套路,但手就是控制不住点支付。有经济系粉丝分析得头头是道:"这是把价格歧视玩成了行为艺术,建议写进商学院教材。"
翻翻社交平台,段子比相声中"现挂"还精彩。有人模仿于谦语气调侃:"这票价跌得比我烫头的速度还快";有人晒出2019年票价对比图配文:"当年加价买票的我像个大冤种";最扎心的是某位老粉留言:"以前抢票要熬夜,现在抢票要等它打折,德云女孩终究是老了。"连带着二手平台都出现新业务,专门帮人计算什么时候买票最划算,这服务放以前谁敢想?
不过话说回来,票价坐过山车背后确实有门道。演出行业的朋友透露,现在线下娱乐选择太多,脱口秀、livehouse都在分流观众。加上德云社巡演频率越来越高,物以稀为贵的buff自然消失。就像网友说的:"一个月开八场,神仙也难场场爆满啊!"更别说有些城市票价定得飘,1280够看三场电影外加火锅自由,观众钱包自然会投票。
最逗的是粉丝们的应对策略。有人专门研究出"演出前48小时捡漏定律",有人组建"德云社折扣情报群",甚至衍生出新型黄牛——反向黄牛,专门帮人砍价买票。这届观众把经济学原理玩得明明白白,建议郭老师下次段子可以直接用票价梗:"我们的票啊,就像股票,买涨不买跌,但您得会看K线图!"
看看这魔幻现实,不禁让人想起十年前德云社一票难求的盛况。那会儿黄牛能把180的票炒到四位数,粉丝举着"求票"的牌子能蹲到后半夜。现在倒好,大麦网首页直接挂出"限时特惠",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卖临期酸奶。有老观众感慨:"当年抢到票能吹一个月,现在买贵了要被笑半年。"
要说这事最惨的还不是观众,是那些囤票的黄牛。聊天记录显示,有黄牛在粉丝群哭诉:"郭老师的票都跌破发行价了,再这样我得改行卖煎饼。"下面齐刷刷回复:"煎饼果子要不要也搞个动态定价?"更损的是有人建议:"不如改卖票根,就说是郭老师签名款,反正现在票根比票值钱。"
业内专家倒是看得透彻,说这是演出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毕竟前几年明星演唱会动不动就炒到五位数,现在连相声都开始去泡沫化。就像网友说的:"让艺术的归艺术,让票价的归数学,挺好。"不过也有粉丝担心:"下次不会要搞会员制吧?充VIP才能解锁完整版《扒马褂》?"
所以问题来了:当德云社门票开始走亲民路线,你会因为打折"捡漏"去看现场,还是觉得没了溢价反而少了仪式感?反正有网友已经立下flag:"等票价跌到200,我就带全家去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至于这个flag什么时候能实现...或许得问问大数据算法哪天心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