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8 07:38 点击次数:160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者政治势力的核心,都城的变迁,往往都和这个势力的重大变化有关,要么是战略变化,要么是政局的动荡。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汉末东吴的都城变迁。
东吴在汉末一开始没有开国建制,称王称帝,所以把它的行政中心称为都城是有点不合适的,不过为了方便接下来的细说,就姑且称之为都城吧。
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成为东吴实际领头人开始,直到最后乌程侯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东吴灭亡,东吴先后5次迁都,定下了5个都城。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不久就死了,死前把江东大权全都托付给了弟弟孙权。这个时候的孙氏还称不上横霸江东,更不用说割据一方。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和庐陵五个郡在孙氏的掌控下,长江以南其他地方就鞭长莫及了。
为了稳固局势,刚刚接手孙氏势力的孙权选择了接受曹操的举荐,担任大汉讨虏将军,任会稽太守,驻扎在吴县,吴县实际上就成为了吴的都城。
吴县,是吴郡的郡城。而吴郡,则是江东孙氏崛起的地方。孙坚是吴郡富春人,孙氏历代都在吴郡出仕,根深蒂固。
这个时候,由于孙策之死,孙氏内部不稳,刚刚接手孙策遗产的孙权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扩张版图,而是稳固孙氏的统治。于是,作为孙氏扎根的吴郡中心——吴县自然就成为了都城的最好选择。
一方面,孙氏在这里有着极大的地利和人心优势加成,可以安心发展;另一方面,吴县本身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名鼎鼎的吴国的国都,从秦到东汉,吴县一直都是郡治所在,经济繁荣,人口众多。
对于孙权来说,吴县作为创业的根据地是十分适合的。他在这里招贤纳士,闷头发展,巩固老地盘,同时又牢牢地盯着天下局势发展,好乘势而动。
在吴县八年,孙权不仅听取了鲁肃堪与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鼎足江东”“进伐刘表,竟长江在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决策,而且进一步把它落实了,治下“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吴县虽好,却不是奋进之地。
在鲁肃的规划中,长江必须要握在孙氏的手中,这样,进可北伐,退可以南保。想要占据长江,孙权就必须消灭一个敌人——荆州刘表。
吴县地理位置偏南,距离长江江岸比较远,更不用说长江中游了,这样的地理条件,对于渴望占据长江,图谋天下的孙权来说,就有些不适合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影响了孙权迁都的决策,那就是——军事。自古以来都有南船北马的说法,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南方水网密布,南方人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学习游泳、驾船等和水相关的技能,南方的造船业发达,军队也以水军称雄,江东孙氏也不例外。
强大的水军优势要发挥出来,就离不开大河、大江和优良的港口,吴县恰恰缺乏这些,因此迁都就成了必然选择。
于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迁都京口,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市。
京口地处长江南岸,是长江沿线的重要港口,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这里还接近荆州,对于孙权图谋荆州是十分有利的,一旦荆州有变,他就能够迅速得到消息,做出反应。
这个时候的荆州,内部不稳。就在当年,曹操举大兵南下,攻伐刘表,刘表逝世,他的儿子刘琮举荆州而降。曹操趁热打铁,想要携大胜之势,一举扫平还在负隅顽抗的刘备和江东孙氏,统一天下。
孙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和刘备联合,以周瑜为帅,在赤壁大败曹操,击破了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
然而曹操虽败,但赤壁一战的胜利果实大半被刘备收入囊中,荆州基本落入刘备的手中,因此有了著名的谚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在这之前,孙权就驻扎在京口,对荆州虎视眈眈。
京口港口优势明显,但也不是没有缺点。
首先,这个地方太靠近长江下游,距离孙权梦寐以求的长江中游地区还是有点远。
其次,京口当时靠近长江的入海口,入海口经常有大风和大浪,对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来说有很大的风险。
所以,孙权又一次进行了迁都,这一次,他盯上了秣陵。
秣陵,又称金陵,历史悠久,楚威王的时候就建成了。孙权手下著名谋士张紘对他说:“秣陵,地势冈阜连石头……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
意思是说,金陵有王者之气,天命所归,正是都城的最好选择。
王者之气,天命所归,这八个字瞬间就挠到了孙权的心里,再加上后来刘备和诸葛亮都先后劝他定都秣陵,孙权自己也认为秣陵十分适合,“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
于是,在京口待了三年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迁都秣陵,第二年又在秣陵建石头城和濡须坞,给秣陵城建立了水陆两道屏障,并且把秣陵改名为建业。
刘邦称帝后,余下的生命时间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基本没有时间在长安躺平。孙权定都建业后,也是一样,没有多少时间待在建业吃吃喝喝。
赤壁之战后,因为荆州归属问题,刘备、孙权两方势力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孙权方觉得,赤壁大战我们老孙家出人出力,大支出都在我们这头,打赢了曹操后战利品我们就捡了点残羹冷炙,心里看刘备方就不爽。
刘备方觉得,要不是我们支棱,单靠你孙权早就被手下绑了献给曹操,再说了,打仗捡战利品这事,手快有手慢无,谁先得手就是谁的,吃到嘴里的还能吐出来吗?
双方交恶,孙权就经常到长江中游地区指挥调动手下的军队。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孙权派诸葛谨向刘备讨还借出去的荆州,但是被刘备推塞了,刘备说等平定凉州以后再归还荆州。
话到了这个份上,孙权再傻也知道被刘备耍了。于是,他派兵攻打零陵、长沙、桂阳三郡,主打的就是你不还我自己来拿。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国名场面关云长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中原诞生了。然而武圣关羽的巅峰维持得太过短暂,同年,吕蒙突袭荆州,关羽战败被杀。
这个时候,孙权就驻扎在公安,指挥全局,同时还在这里被吕蒙举行表彰大会,庆祝他擒杀关羽。
关羽战败被杀后,东吴就此夺得了荆州大部分地区,等到荆州基本稳定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正式定都武昌。
武昌,意思是“以武而昌”,其中用意不用多说。武昌是东吴第一个名正言顺的都城,这个时候曹操的儿子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刘备也在益州称帝,作为曾和曹操、刘备逐鹿天下的对手,孙权也蠢蠢欲动。
但他“威次尚少,无以服众”,再加上擒杀关羽,和刘备集团彻底撕破了脸,迫于刘备的报复,于是孙权向魏文帝称臣,被封为吴王,既然被封为王,王都武昌自然也可以称为都城。
武昌是个好地方,依山傍水。是长江南岸的重要渡口,可以让船只航行和停泊,西有西山,南有洋兰湖,西南则有三山湖和梁子湖。此外,武昌还盛产铜、铁,可以就近打造兵器和钱币。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武昌上可以防备益州刘备,北则可以防备曹魏,是绝佳的战略要地。
孙权对武昌很重视,不仅把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个县设为武昌郡,还新建了武昌城和多处军事堡垒以及烽火台,同时大肆建造战船、铸造兵器,迁移人口充实武昌城。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防备长江上游的蜀汉和北方的曹魏。
刘备称帝后,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大兵伐吴,却在夷陵被陆逊一场大火烧得大败而归,最终病死白帝城。后主刘禅登基,由诸葛亮为丞相辅政。
诸葛亮一改刘备举兵报仇的做法,和东吴交好,蜀吴双方互相和亲。从此荆州归东吴所有,蜀汉则居于益州,双方矛盾从此消除。与之相反,东吴和曹魏的矛盾显现,曹魏多次伐吴。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随后就迁都建业,从此之后,东吴的都城就再也没有变换过。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曹操:乱世枭雄的政治家与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