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高铁遇吵闹小孩,女子一句“你是哪个班的”瞬间安静
高铁遇吵闹小孩,女子一句“你是哪个班的”瞬间安静

发布日期:2025-08-25 01:49    点击次数:168

“你是哪个班的?”

——8月19日,高铁上一名女子假装老师上前“教育”,一句话就让原本喧闹不停的小男孩瞬间静音。

没有批评、没有争吵,甚至连他的家长都一时间愣住了,车厢空气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那天的车厢,本来就有点躁热。

八月的午后阳光从窗外洒进来,空气里混着空调的凉意和旅客的倦意。

大多数人靠在座位上刷手机、打盹,直到那阵连续不断的高音——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过道来回跑闹、又唱又喊。

他的声音像一根刺,一下下戳进耳膜。

有人皱了眉,有人扶了下降噪耳机,有人对身边人悄声抱怨,但没人真正站出来。

直到这位女子起身。

她没板着脸,也没直接去找家长,而是弯下腰,用半开玩笑、半正式的口气问了一句:“小孩,你是哪个班的?”

那语气里带着一种天生的权威感,像学校里最熟悉的开场白。

小男孩愣了三秒,像是突然被拎回了课堂,嘴巴不自觉地闭上了。

四周乘客面面相觑,笑意在眼底浮起来,气氛从尴尬转为轻松。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有人在高铁上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对付“熊孩子”。

前一天(8月18日),另一趟列车上,高女士因为孩子吵闹去找家长沟通,却被回怼“你有孩子吗”,还被告知“受不了可以去静音车厢”。

同一天,哈尔滨出发的一趟车上,一位女士制止吵闹时与母亲争执,最后只好让列车员给她换了座位。

今年6月,湖南张家界的朱女士忍受了一小时断断续续的哭闹,最终忍不住大声呵斥“再叫我过去揍你”,结果真就换来了一阵死一般的寂静。

这种场景几乎每个常坐高铁的人都遇到过。

你会发现,面对吵闹孩子时,大人之间的沟通才是真正的难点。

有人客气提醒,却换来白眼;有人直接抱怨,瞬间陷入对骂。

铁路部门的建议很中规中矩:扫一扫座位旁的二维码,提交“问题”或“投诉建议”,列车员会来处理;不方便扫码,就直接找乘务员,不要硬刚家长;或者用12306小程序投诉——这些方式都有效,但都带着一点“绕一圈”的味道。

还有一种办法,是在买票时直接选“静音车厢”。

这种车厢会有明确的标识,进来就意味着默认遵守安静规则,不能大声说话,电子设备必须静音。

不过,它并不是每趟列车、每个车次都有,而且座位有限。

即便选到了,安静车厢也不是密不透风的乌托邦——规矩要靠每个人自觉遵守。

有铁路专家曾说,从技术上设置儿童车厢是可行的,但现实中问题不少。

比如淡季时可能没人坐,旺季其他车厢却一票难求;还可能被诟病是在“隔离”带娃的乘客,伤了他们的感情。

所以目前国内更多是通过软性的方式改善——像上海客运段会在儿童多的车次准备贴纸、涂色卡等“哄娃神器”,让孩子转移注意力,或者引导他们到车厢连接处活动。

国外也有不同思路。

瑞士的某些列车设有带娱乐设施的儿童车厢,甚至有小型滑梯和玩具区,孩子们在那儿玩得很开心,大人也能进来陪同。

车厢里的噪音并没引发抱怨,反而成了一种“隔音带”,因为喜欢安静的乘客会主动远离。

国内其实也在试水,比如厦门到上海的G1654次列车在2024年春运时试点“遛娃车厢”,到了2025年还升级,新增了乐高拼装、益智游戏等。

但话说回来,不管制度多完备,真正坐在那个座位上的人,感受都是即时的。

一个吵闹的孩子,也许只是无聊,也许是兴奋得找不到出口,也可能是家长一时分心没注意。

但对于在旅途中需要安静的人,那就是一场长长的消耗。

有的人会选择忍;有的人会用耳机、塞耳塞,或者搬到连接处找个角落;也有人像那位假装老师的女子一样,用一句话巧妙解决。

我记得有次坐夜间高铁,隔壁小女孩不停唱歌,她妈妈几次让她小声点没用,最后对她说:“前面那位叔叔是列车长,你再唱他要来啦。”

小女孩立刻捂嘴偷笑,安静得像换了个人。

那一刻我意识到,幽默和角色扮演,比冷冰冰的指责更能奏效。

这类事情让我想起一个道理——公共空间里,彼此体谅是一种教养,也是智慧。

家长管好孩子,是尊重别人;乘客多一点理解,是宽容别人。

但当噪音真的打扰到你,不必觉得开口是冒犯——方法对了,往往比情绪先一步到位。

那位女子的一句“你是哪个班的”,说到底就是以不伤人的方式提醒:这里,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或许未来我们会有更多“遛娃车厢”、更多能让孩子释放精力的公共空间;或许技术会帮我们隔绝更多噪音。

但在这些实现之前,我们还得在一次次旅途中,用各自的方式去找到平衡——既保护了自己的舒适,也不让对方在众人面前难堪。

这是门艺术,也是每个公共空间的必修课。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