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08:58 点击次数:190
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六月十二日,南陈的缔造者陈霸先病重。纵观其一生,征战南北,开创基业,陈霸先无疑实现了人生的理想。继承人的难题始终让他牵挂。自陈国立国之初,储君问题便悬而未决。并非陈霸先无子,实则多数子嗣皆因战乱夭亡,唯有陈昌存世,却在侯景之乱被俘。
陈昌虽侥幸获释,却随堂兄陈顼前往荆州,成为梁元帝萧绎的近臣。按照常理,未来可期,但萧绎能力不足,引来宇文泰横插一手,萧绎身故后,陈昌与陈顼双双被虏往长安。陈霸先称帝之后,屡次请求北周归还爱子,无奈敌国扣押独子,不肯松手,这一政治筹码让陈霸先终身未能与陈昌团聚。
眼见大限将至,陈霸先无法接回儿子,只得将皇位传给常年追随征战的侄子陈蒨。这一决定虽属无奈,却也别无他法。侄子被立为嗣君,但其登基之路充满了变数。陈昌毕竟尚在人世,且其生母章要儿极力反对侄子登基,朝堂上下亦多有犹豫。
陈蒨并非毫无支持。老臣侯安都坚定拥护他,成为关键力量。侯安都与周文育、杜僧明三人均为陈霸先草创之功臣,此时其他二人殁逝,侯安都便在群臣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侯安都强势表态,镇住了太后,令她交出玉玺。六月二十九日,陈蒨正式即位,属于他的皇位并不太平。
实际上,陈霸先在世时,南陈的实际控制范围仅限江南及安徽南部不过两省之地,名义政权难以扩展至建康千里以外。南方各地割据力量盘踞一方,尤以湘州刺史王琳势力最盛,其手握十万兵权,成为南陈心腹之患,陈霸先亦未能彻底制服。
除王琳外,东阳的留异、建安的陈宝应、临川的周迪、豫章的熊昙朗等地方豪强亦虎视眈眈,分裂割据,随时准备趁机推翻南陈。北部的北周与北齐两大强国也伺机南下,虎视頋頋之势远甚于南方割据。
内部动荡,外患环伺,皇位也因陈昌的归来而不稳。陈昌是陈霸先的唯一嫡子,继承资格天然优于陈蒨,且陈昌之母仍在,虽身陷北周,但其存在始终使陈蒨如芒刺在背。此时的核心危机却是军阀王琳举兵来犯如果无法快速整顿,南陈摇摇欲坠。
王琳得知陈霸先去世后,拟立梁皇室后裔萧庄为帝以师出有名。此前陈霸先为稳与北齐关系,曾将萧庄送北齐为质。王琳借机致信高洋,请求将萧庄归还,与北齐形成夹击之势。高洋乐见南朝内耗,甚至表示愿与王琳合力出兵。王琳一度兵临芜湖,试图突袭扬州、建康。而北齐大将刘伯球则进逼马鞍山,两军联手危及南陈根本。
正值危局,高州刺史纪机也在宣城发动叛乱响应王琳。若不能速战速决,其他观望势力必将群起而反,南陈江山毫无保障。王琳扶持萧庄,以梁皇室正统号召军民,南陈名分上处于劣势。
关键时刻,陈蒨委派太尉侯瑱率军平乱。只需击败王琳,附庸之辅自会土崩瓦解。正当侯瑱、王琳激战之际,北周乘势占据长沙、武陵等地。为稳固后方,王琳不得不带船队与侯瑱血战。原本试图借西南风火攻侯瑱,无奈风向突变反烧己船,王琳一败涂地,北齐将领刘伯球、慕容子会均被俘。
王琳侥幸逃脱,携萧庄投奔北齐,暂时偃旗息鼓。而本依附王琳的郢州刺史孙瑒遂归顺南陈。这一役,陈蒨初尝大胜,不仅剿灭最大割据势力,还巩固了政权威信,遏制了境内其他反叛势力。侯瑱再度西进,会同侯安都击退西梁、北周联军,夺回湘州失地,几场战役皆获佳绩。
外部隐患甫平,另一危机又至陈昌被北周放归南陈。北周意在搅动南陈政局,使皇位继承风波再起。陈昌作为嫡系继承人,陈蒨岂能安然自处?无奈之下,他向侯安都倾诉困境,暗示愿意退位让贤。
侯安都见陈昌归来,深知支持陈蒨有责任在身,遂于表面安慰,转而亲自前去迎接陈昌。途中,陈昌不幸溺死于汉水,史载“济江,中流船坏,以溺薨”。此事虽无直接证据,但侯安都涉入其中几无疑问。陈昌之死,令陈蒨坐稳皇位,也挫败了北周的耍弄。事后,陈蒨特封侯安都为清远郡公,以示酬劳。
王琳及陈昌的问题解决后,陈蒨得以专注内政。鉴于侯景之乱留下的满目疮痍,陈蒨下令三分之一减赋,鼓励耕作,修水利、发放种子予民,稳步恢复江南经济,重铸五铢钱促进流通。人事方面,任用朝臣举荐的贤才,吏治渐趋清明。与宋、齐、梁多显暴君不同,陈蒨为人克己,有杀侄污点,但对宗室与重臣尚算宽厚,勤政爱民,俭约自律,被视为明主。
国际形势复杂,陈蒨立足现实。北周、北齐彼此为仇,相互制约,南陈虽处弱势,却能利用其矛盾获得喘息。结盟对象自然首选北周。北齐的威胁近在江淮要地,王琳亦逃往北齐,其进攻随时可能再度发生。在击退北周后,陈蒨主动修好,两国因共同利益往来频繁,南陈西南暂得安宁,国力得以逐渐增强,政局稳定后内部分裂势力也接连被平定:
──天嘉元年(560年)四月,合肥光复;
──天嘉二年(561年)一月,湖南全境纳入南陈;
──同年七月,湖北长江以南归附;
──天嘉三年(562年)三月,浙江复归陈国;
──天嘉四年(563年)一月,江西全境被收复;
──天嘉五年(564年)三月,广西亦归;
──天嘉五年十一月,福建回归版图;
──天嘉六年七月,周迪之乱平定,江南大局稳固。
正当南陈国势有所转圜,陈蒨却因健康每况愈下。天嘉六年之后,身体愈发虚弱,开始着手安排后事。虽早立陈伯宗为皇太子,但弟弟陈顼实权在握,后来甚至生出篡位之心。当时的陈蒨却未察觉,反而期待兄弟能够辅佐幼主。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陈蒨病入膏肓,不久逝世,享年四十五岁。短短六年多,陈蒨不但扩大了南陈的实际疆域,使国家由虚向实。如果说陈霸先为陈政权取名,那么陈蒨则赋予了陈国实质立足之地。
倘若陈蒨寿命更长,或许能在文治方面堪比魏晋的元嘉之治,并趁北周内部动荡、北齐政局不稳之际北伐,争取南方更广大的生存空间。侯景之乱造成的创伤太过深重。陈蒨只能竭力修补,已是仁君之举。毕竟刚登基即面对内忧外患,他以卓越的手腕先后平定诸多祸乱。没有陈蒨的努力,南陈或许早已覆灭,他无疑为陈国延续了二十余载国祚。
正因如此,“文”之谥号,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