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从两万到九万:上党战役为何成为陈赓太岳纵队的转折点
从两万到九万:上党战役为何成为陈赓太岳纵队的转折点

发布日期:2025-10-09 08:46    点击次数:162

在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中,“陈谢兵团”或“陈谢大军”这一称谓屡见不鲜。尤其自1947年后,当陈谢部队与刘邓、陈粟两支劲旅共同开赴中原,他们的声名随之大噪。根据当时军委发布的信息,陈谢大军的人数已跃升至八万余人,接近九万,这已占据了晋冀鲁豫军区兵力的大半。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支部队的前身,仅为八路军三八六旅以及太岳纵队。抗日战争刚结束时,其兵力不过两万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部队人数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

要理解这一转变,需回溯到上党战役。抗战刚告捷,阎锡山的晋绥军迅速接管了太原城、同蒲铁路及周边地区。但他并未止步于此,随后又派遣史泽波等人进驻长治、襄垣、长子和壶关等地,企图联合中央军进一步压缩我军活动空间。针对晋绥军的扩张,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实施反攻,动员了太行、冀南和太岳三个纵队。其中,太岳纵队无论在兵力还是训练水平上都堪称最为出色。鉴于此,邓小平和刘伯承为太岳纵队分派了较大责任。军区明确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即通过三面包围长治城内的史泽波部,引诱敌人突围至野外,然后在野战环境下加以歼灭。见长治被围,阎锡山即命彭毓斌前来增援。太岳纵队则在陈赓的指挥下担负起阻击任务。

太岳纵队的行动远不止于此。他们在进攻与防守之间灵活切换,将彭毓斌的部队多次分割包围,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彭毓斌察觉败势,尝试北撤突围,殊不知陈赓早已料到这一动向,提前布防于虒亭以北的土落,彻底截断敌军退路。此后,敌军在逐次减员的过程中被全歼,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亦被击毙。此次上党战役,太岳纵队共歼敌逾万人。长治城中的史泽波所部见大势已去,最终选择投降。上党一役至此结束。

令人关注的转机,正是缘起于此役所获大量俘虏。在击溃数万敌军的我军还俘获了数以万计的士兵。陈赓对此采取了颇具深意的策略。他先后实施了四天的战俘教育,随后又举行了三天的诉苦大会。至第八天,已有六千余名俘虏兵自愿加入了陈赓部队,为太岳纵队注入新鲜血液。至此,太岳纵队兵力已接近三万。

由于太岳纵队的优异表现,中央军委给予了他们更多独立作战的任务。此后,在临浮战役瞄准国民党“天下第一旅”,击败并俘获五千余人,该旅军官多为黄埔军校出身。坚持战后消化与吸收的原则,经过政治教育,部分俘虏亦转为己用。几场硬仗下来,太岳纵队持续壮大,实力愈发雄厚。至1947年,中央军委又将地方部队升级编成的第九纵队,以及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统编归陈赓麾下,陈谢大军由此形成。

回顾太岳纵队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上党战役不仅展示了陈赓及太岳纵队能够独立领兵作战的能力,更为部队输入了大量新兵,使得纵队得以边打边补,兵力滚雪球式扩展,逐步成为中原战役的重要支柱。

(图片来源于网络,旨在探讨真实历史,弘扬正向价值,不含任何不良导向。)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