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15:42 点击次数:13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几天,俄罗斯总理抵达远东开展了视察工作,第一站就来到了中俄边境,的阿穆尔州卡尼库尔干公路口岸。
而到达这里的总理脸色却不怎么好,并且还下了一个死命令,有一项任务必须在今年年底完成,到底是什么任务呢?俄总理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修了三十年的桥
连接中俄的黑龙江大桥,通车才两年,中俄贸易往来就成倍的增加,可这座桥其实早在1995年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30年的时间,按照中国的速度,这样的桥都不知道修多少个了,为何会这样呢?
协议确实早在1995年,图纸估计都黄了,大桥却一直在纸上“睡大觉”,原因不在中国,而是因为那时的俄罗斯,眼睛只看西方。
苏联刚解体,莫斯科的精英们忙着“融入欧洲大家庭”,加入G8,和西方把酒言欢。
在他们眼里,富饶的欧洲是客厅,广袤的远东是堆放资源的后院,政策、资金、人才,一股脑地涌向西部,没人真心在乎远东的桥修不修,路通不通。
“要是这桥早二十年通车,我早开连锁超市了!”桥边卖套娃的俄罗斯大叔,半开玩笑半是心酸,一句嘟囔,戳破了一个大国三十年战略失焦的代价。
他们把所有鸡蛋都小心翼翼地捧向西方那个篮子,结果篮子被人家一脚踢翻了,那么桥是怎么提上日程了呢?
西方制裁加速工程
真正的转折点是2014年,西方的制裁,像一堵墙,瞬间封死了俄罗斯向西的路,莫斯科这才猛然回头,想起被冷落多年的东方邻居,尘封的黑龙江大桥项目,被火速激活。
2022年,桥终于通了,可尴尬的一幕上演了:中国这边,是窗明几净、自助通关的现代化口岸,货车扫码过闸,快得像一阵风。
俄罗斯那边,海关人员挤在集装箱改造的临时办公室里,慢悠悠地排队盖章,硬生生把钢铁洪流堵成了停车场,效率的鸿沟,肉眼可见。
大桥通车第一年,货运量就暴涨三倍,而俄方海关率先“投降”,处理能力迅速饱和,他们甚至破天荒地主动申请24小时通关,可硬件跟不上,一到晚上十点,闸门还是得落下。
司机们干瞪眼,再急的货也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再等一夜,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总理的怒火,正是源于这种想踩油门却发现车还挂在空挡上的憋屈。
而比水泥和钢筋更难解决的,是人和制度的短板,阿穆尔州政府曾开出比莫斯科还高的薪水,招聘懂中文的物流人才,结果应者寥寥。
当地人坦言,谁愿意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干苦力活?还不如去加油站当个保安,清闲又暖和,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墙上的画。
物流链条更是“半身不遂”,货运量激增,俄方连个像样的仓库都没有,成堆的货物只能码在江边露天堆放,最后还是中方企业紧急协调,租了几千平米仓库才解了围。
更有意思的是,口岸二期工程需要大量建材,中方建议用中欧班列运,能省一半运费,俄方却犹豫了,他们怕外界说自己“过度依赖中国”。
这种在效率和面子之间摇摆的拧巴心态,才是发展的最大隐形障碍,就连普京亲自拍板的黑瞎子岛开发项目,地方官员也私下抱怨,联邦的钱总是“在路上”,拨不下来。
要不是西方制裁把后路堵死,这些项目恐怕还得再拖个十年八年,当然俄罗斯也有明白人。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7月21日,俄罗斯总理米苏斯京已经到达远东展开视察工作。
他来到了中俄边境口岸,看到了中俄口岸的差距,于是他在现场强调了一点:“这是远东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设施,它将有效增加黑龙江大桥的运输量,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建设,不能失去目前的发展势头。”
路是通了,但投资者的担心还在
桥通了,变化看得见,大桥旁新开了一家咖啡馆,老板是位俄籍华人,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五百杯咖啡,喝着热咖啡的俄罗斯司机,望着对岸的繁华,眼里多了几分羡慕和期待。
但老板心里不踏实,他最怕的是俄罗斯变幻莫测的政策和名目繁多的检查,“今天说可以,明天可能就来一张罚单,”他说,“在这里做生意,得随时做好准备。”
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一层薄冰,覆盖在远东看似火热的开发浪潮之下,它考验着每一个投资者的胆量和耐心。
参考资料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7-21《俄总理米舒斯京视察一俄中边境口岸》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