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9 01:20 点击次数:99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群众工作实训营开讲啦!”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村居干部和环境志愿者们近日围坐在一起,一场关于环境纠纷调解技巧的“实战课”拉开序幕。
据了解,“群众工作实训营”采取集中授课+个人自学+以案释法+经验分享的形式,把《信访工作条例》《生态环境信访工作办法》融进环境信访案例,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用法治思维化解环境纠纷。
“群众工作实训营”班主任唐敏系统地讲解了环境纠纷调解的六大关键环节——信息收纳、建立关系、澄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跟踪回访,学员们则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就日常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疑惑进行互动交流。
作为调解工作的起点,信息收纳环节强调“溯源”与“细致”,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化解矛盾的突破口,为后续工作筑牢根基。范南村学员举例发言,村民投诉某企业夜间噪声扰民,实际上该企业夜间不生产。经多方收集信息及走访,最终找到投诉问题的根源——厂群双方因土地租赁产生矛盾,却以环保问题为由进行投诉。村干部因势利导协调双方矛盾,避免了越级投诉。
“光查清事儿还不够,得让老百姓信你。”环境志愿者赵敏笑着说,前些天她上门调解养猪场异味纠纷时,看到投诉人老大爷正在搬晒门口的玉米,她立即搭手帮忙,就这一个小动作,大爷的态度立马缓和了,协调沟通时也好好说话了。用行动拉近距离,比说十句“我理解你”更管用。实训营学员们纷纷表示,调解人员要明确知道老百姓关心什么,在与老百姓的沟通中注重倾听诉求,以同理心传递理解与尊重,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被关注,从而搭建信任桥梁,营造良性的调解氛围。
据悉,海门将持续加强法治信访的业务指导,让环境纠纷调解人员既懂法规又通人情,引导老百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纠纷靠法”,让环境纠纷在基层就能得到妥善解决,让法治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