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6 20:31 点击次数:144
关羽看得起张辽,却奈何不了夏侯惇,只因欠下一个天大人情
关二爷这人,一辈子就活一个“傲”字,能入他法眼的人,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可怪就怪在,曹老板手底下有那么一位将军,关羽见了他非但没脾气,甚至还有点束手束脚,打都打不痛快。
这个人,就是独眼将军夏侯惇。说起来,关羽和夏侯惇之间,那笔账可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每次两军阵前,关羽一瞅见夏侯惇那只空洞的眼眶,心里头就得咯噔一下。那只眼睛,可不是丢在别处,正是在帮他大哥刘备守徐州的时候,被曹性的冷箭给射瞎的。
夏侯惇那句“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然后“拔矢啖睛”的狠劲儿,震慑了全军,也给刘备集团烙下了一个深深的人情印记。所以说,关羽面对夏侯惇,那不是打不过,是道义上过不去,这人情债,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让他出不了重手。
可有的人情,你记着,人家却未必当回事。徐晃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想当初在延津,文丑那叫一个猛,追得徐晃满河滩跑,连张辽的马都给射翻了。眼瞅着这俩曹营大将就要交代在那儿,是谁杀出来的?是关羽。一刀,就把不可一世的文丑给劈了。
这可是实打实的救命之恩。结果呢?到了襄樊战场,老朋友见面,分外眼红。徐晃是真下死手,直接对全军喊话:“谁能砍下云长的脑袋,赏金千两!”你听听,他要的是死的,不是活的。这哪是报恩,分明是急着撇清关系,想在曹操面前挣个“大义灭友”的好名声。
跟徐晃一比,张辽这个人,那可就厚道太多了。自从白门楼上被刘备、关羽从曹操的剑下保下来,张辽这辈子就好像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尽量不跟老刘家的人动手。
你翻翻看,无论是汉中争夺战,还是后来的伐蜀,这些曹刘两家拼命的硬仗,张辽的身影总是很模糊,甚至干脆就不在场。就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那会儿,曹操急得火烧眉毛,调张辽去救樊城。结果呢?张辽走得那叫一个慢悠悠,比曹操的御驾亲征还磨蹭。等他晃晃悠悠到了摩陂,徐晃早就把关羽击退,黄花菜都凉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巧合。可一次是巧合,次次都这样,那就耐人寻味了。说白了,张辽心里有杆秤,他分得清谁是君父,谁是兄弟。白门楼上,刘备一句话“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送走了吕布,转头却死死拽住曹操的胳膊保张辽;关羽更是直接跪下了,说“愿以性命保之”。这份恩情,比天还大,张辽但凡还是个爷们,就得记一辈子。
所以,张辽打孙权那叫一个生龙活虎,简直是往死里揍。合肥之战,他带着八百人就敢冲孙权的十万大军,而且不是瞎冲。他先是凌晨搞了一波突袭,直接杀到孙权的中军大帐,把东吴的将领砍了好几个,搅得天翻地覆再杀回来。等到孙权撤退,路过逍遥津,他又来了一次教科书式的伏击,差点就把孙权本人给活捉了,吓得孙十万“跳断桥”才捡回一条命。从此江东小儿夜啼,妈妈只要说一句“张辽来了”,立马鸦雀无声。
你看,打东吴他这么卖力,可一碰到蜀汉,他就开始“摸鱼”。这其中的分寸感,拿捏得死死的。
说到张辽的武艺,关羽亲口对他三弟张飞说过:“这个人的本事,不在你我之下。”这评价可太高了。虽然我们没眼福看到张辽跟五虎将单挑,但从他的战绩里,也能窥见一二。阵斩匈奴单于蹋顿,这功劳可比斩颜良诛文丑的政治意义大多了,是实打实的为国开疆。
他还跟东吴第一猛人太史慈大战了七八十个回合,不分胜败。最后还是太史慈那边阵脚乱了,自己先撤了。你要说张辽占了上风,也不为过。后来对上凌统,也是五十回合平手。可以说,除了蜀汉这帮怪物,张辽在外面基本没输过。
很多人不知道,张辽本不姓张,他祖上姓聂,是汉朝那个设计“马邑之谋”的豪商聂壹的后人。马邑之谋,是汉武帝时期一个极其大胆的计划,想用一个县城当诱饵,引诱匈奴单于主力,然后用三十万大军围歼。虽然最后因为一个边境小官泄密失败了,但这个计策的胆魄和格局,是刻在聂家骨子里的。
所以张辽这个人,不光勇猛,脑子也特别好使。当初关羽在曹营,明确说了心在刘备那儿,早晚要走。张辽是怎么处理的?他要是直接去告密,曹操一怒之下可能就把关羽砍了。他要是知情不报,又是不忠。你看他是怎么跟曹操说的:“关羽这个人,受了您的恩惠,肯定会立下大功报答您之后,才会离开。”一句话,既保全了兄弟情义,又全了君臣之道,还顺带给关羽贴了个“天下义士”的标签,让曹操都对他高看一眼。
这么一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汉子,关羽能瞧得起他,那是理所当然。
说到底,三国那个时代,打打杀杀是表象,底下涌动的是人情世故和道义人心。夏侯惇的“忠”,徐晃的“公”,张辽的“义”,关羽的“傲”,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传奇。非要给张辽在五虎将里排个座次,其实没太大意义。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冲锋陷阵的猛将,更像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帅才。这样的人,无论放在哪个阵营,都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