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3 05:25 点击次数:52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震撼全国,犹如漆黑的夜幕中燃起一束火光,虽未形成燎原之势,却在暗夜中格外耀眼,为革命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1927年,人民军队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拥有了独立的军事力量。
原计划担任起义军核心指挥官的某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最终未能参与这场重要行动。
参与革命斗争并坚持至新中国成立的人,大多能获得大将及以上军衔,其中部分杰出者还将被授予元帅称号。
韦杵是他的名字。
【1、韦杵,曾是朱德的老同学】
1883年出生的韦杵,比朱德年长三岁,两人曾在云南讲武堂同窗求学,是朱德的老同学。
在滇军初创时期,韦杵的地位远不及朱德等核心将领。当朱德已晋升为旅长之际,韦杵仍在其麾下担任团长职务。
1922年,朱德毅然离开滇军,远赴欧洲求学。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1926年才重返祖国。
1927年7月,时年41岁的朱德担任着南昌市公安局局长一职,同时兼任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教官。
作为第九军军长金汉鼎的部下,韦杵当时担任师长一职。在兵力对比上,朱德与这位老同学存在着明显差距。
当年44岁的韦杵与朱德志趣相投,尽管年过不惑,却依然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他对1927年4月蒋介石等人发动的事变持强烈反对立场。
张发奎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作为国民党内部倾向进步的力量,与汪精卫保持着密切关系。然而,随着形势变化,该部队开始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敌对态度。这一转变促使第二方面军中的爱国军官们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周恩来亲赴南昌策划此次起义,叶挺指挥的11军与贺龙麾下的20军共同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
朱德与韦杵的交流中,韦杵对南昌起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事态随后出现了意外转折。
【2、朱德的老同学韦杵,错过了机会】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爆发了由周恩来、叶挺和贺龙领导的武装起义。尽管刘伯承、朱德等人也参与其中,但主要决策权仍掌握在这三位核心人物手中。
这三位年轻人虽然年纪尚轻,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
在起义军内部,刘伯承担任的职务仅是参谋长一职,而时年41岁的朱德,其身份不过是一位带领着数百名军官的军事教官。
与掌握兵权的贺龙、叶挺不同,朱德并非中共高层派来的重要领导人。
朱德收到了一则令他振奋的消息:昔日同窗兼部属韦杵同意加入南昌起义部队。这意味着一对老战友即将重聚沙场,共同投身革命事业。
南昌起义后,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迅速重组部队,将起义军整编为三个军。
在起义部队中,贺龙统率的第20军由廖乾吾负责党务工作,叶挺指挥的第11军由聂荣臻担任政治委员,朱德作为韦杵的副手,共同领导第九军。
在南昌起义爆发后,革命队伍迅速完成整备,随即向广东方向挺进。
广东为何成为首选之地?
广东作为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凭借其战略优势成为关键区域。它不仅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还因其沿海地理位置便于接收海外援助。
起义军试图效仿过去国民革命军的发展模式。
南昌城被起义军控制后,朱培德及其部队逐步向该地区推进,与此同时,起义军主力已向南方转移。
韦杵因病未能如期加入起义军,致使他带领的队伍也无法按时抵达。这一突发状况令人深感遗憾。
尽管朱德名义上担任第九军副军长的职务,但实际可指挥的部队却十分有限。
朱德彼时年事已高,所辖兵力有限,虽被委任为第九军副军长,但因军长韦杵及主力部队未能如期到位,使得其副职地位大为削弱。
然而,局势随后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南昌起义部队兵分两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指挥的主力继续向南推进;与此同时,朱德率领的3000将士则迎战钱大钧的上万大军,为主力部队争取战略纵深。
贺龙率领的主力部队遭遇溃败,队伍被迫分散。与此同时,周恩来突发重病,由叶挺等人紧急护送至香港接受治疗。
作为军事指挥官,朱德出色地完成了为期三天的阻击使命,并率领残部成功突围。随后,他与陈毅共同集结了散落的部队,在湘南地区展开游击活动,并最终策划了著名的湘南起义。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队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顺利汇合,共同组建了红军队伍。
【3、韦杵的命运】
遗憾的是,韦杵未能参与南昌起义。
韦杵始终秉持着救国救民的信念。
1933年,韦杵联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和蔡廷锴等人共同发起了"福建事变"。这场运动中,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扮演了主导角色,并建立了新的政权。
韦杵等人策划的"反蒋"运动旨在建立独立政权,此举激怒了蒋介石,随即对相关人员进行通缉。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韦杵为保全自身而四处逃亡,与此同时,朱德正率领红军开展战略转移以维持革命力量。
与其拖到这种情况,还不如抱病参加南昌起义来得实在。
韦杵最终抵达云南投奔龙云,并在新组建的滇军中谋得一职。
命运画了个圆,几经辗转,韦杵重新回到了梦想启航的原点。
在鄂南战役中,作为第五十八军新编第十二师副师长兼第二旅旅长的韦杵,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广泛赞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时隔一年,韦杵目睹了最不愿见到的局面——国共内战再度爆发。他随即辞去军职,前往贵州投身教育事业。
韦杵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是:他实在不忍目睹同胞之间兵戎相见。
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任命韦杵为参事。
这位老人已经迈入了人生的第67个年头。
1951年,时年68岁的韦杵与世长辞,距离当时已过去整整一年。
1927年8月,若非因病无法参与起义军,韦杵只要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必定能位列大将,甚至有望获得元帅军衔。
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