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7 01:36 点击次数:105
美帝最近又开始犯病了,一种典型的、周期性的焦虑症。
症状很具体,就是拉着全世界,天天在沙盘上推演怎么跟我们打一架,而且每次推演完,还要把过程和“心得”发在自家军事小报《国家利益》上,搞得跟发布会似的,生怕我们不知道他又在自我加戏。
说白了,这哪是军事分析,这根本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按摩,一种面对肌肉日益萎缩的无能狂怒。
这次的“剧本”又升级了,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他们开篇第一句,居然是先肯定我们的战斗力。你没看错,不是吹自己天下无敌,而是上来就说,哎呀,兄弟你很强,你那些快递一样的导弹和蜂群一样的无人机,肯定会在开战的头48小时里,把我部署在你家门口的那些“前置仓”——也就是军事基地和补给点,全都给扬了。
这觉悟,相当高。高到让人觉得有点不真实。
这就像小区里那个曾经的拳王,现在天天拄着拐,对着冉冉升起的新星说:“我知道,咱俩要动手,你头两拳肯定能把我门牙打掉,这我认了。”
听着是不是特敞亮?特有体育精神?
别急,骚操作在后头。
紧接着,文章话锋一转,核心观点来了:“只要我能扛住你这头两拳,顶住你第一波饱和攻击,那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
看到没,这才是全文的“爽点”,是写给他们自己人看的精神氮泵。翻译一下就是:虽然我会挨打,会很惨,门牙会掉,鼻子会歪,但我皮糙肉厚,只要我不被打死,我就能把你耗死。
这套逻辑,简直奇葩到让人想笑。它完美暴露了美帝作为一个战争贩子,在认知上的两大致命缺陷:战术上的路径依赖和战略上的想象力枯竭。
先说战术上的路径依赖。
美帝为什么会觉得“扛过第一波”就能赢?因为他过去一百年,打的都是顺风仗。他习惯的剧本是,开着满级装备去新手村屠杀,对方连他的防都破不了。从伊拉克到阿富汗,哪次不是他先出手,然后全程碾压?他根本就没有“挨打”这个概念,更别提“挨了打之后如何反击”的预案。
他所有的战争机器,所有的后勤体系,都是为了“进攻”服务的。他的航母是进攻的,隐形战机是踹门的,战斧导弹是点穴的。他的整个军事思想,就像一个只会出重拳的莽夫,从来没练过格挡和闪避。
现在,他突然要面对一个能跟他互换重拳的对手了,他怎么办?他大脑里根本没有这个程序。于是只能从自己唯一熟悉的经验库里,调取一个看似相关的模型——俄乌冲突。
他看着乌克兰在美国和整个北约的“输血”下,居然能跟俄罗斯打得有来有回,虽然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但好歹是“扛住了”。于是美帝就得出了一个让他自己都信了的结论:你看,大国之间的战争,比的就是消耗,比的就是韧性。只要我能像乌克兰一样“扛住”,我背后的工业体系和盟友体系就能源源不断地给我输血,最后赢的就是我。
搞笑的地方就在这里。他拿乌克兰来套我们,简直是拿计算器去算高数题,工具都用错了。
乌克兰能扛住,是因为俄罗斯的打法相对“文明”,而且俄罗斯的工业产能也就那样。我们呢?我们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完整、最庞大、效率最高的工业体系。一旦进入战时状态,那不是“输血”,那是直接把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前线。我们的武器生产,不是一辆一辆,而是一片一片。
所谓的第一波攻击,根本不是为了“打完收工”,而是为了“清场”。清理掉那些碍事的“前置仓”之后,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始。美帝以为的第一波是高潮,对我们来说,那可能只是个暖场。还想喘息?还想等后援?不存在的。我们的第二波、第三波攻击只会来得更快、更猛,就像连续剧,一集比一集劲爆,中间连广告时间都没有。
再说战略上的想象力枯竭。
美帝的剧本里,最天真的一个假设是:他的那帮“盟友”,会为了他的霸权,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家变成战场。
他把军事基地建在日本、韩国、菲律-宾,觉得这是锁住我们的“岛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把自己的命脉,交给了这帮“墙头草”?
盟友是什么?本质上是一起开公司的股东,是基于利益的结合。当跟你合作能分红时,大家是兄弟;当跟你合作要被平摊债务,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自己家被端了的时候,你猜他们会怎么选?
当我们的导弹真的把横须贺或冲绳的某个基地变成一片火海,当他们发现给美帝当“前置仓”的代价是自己的港口瘫痪、经济倒退二十年时,所谓的“盟约”就会瞬间变成一张废纸。到时候都不用我们动手,那些国家的内部反战示威,就能把他们的政府掀翻。美帝的后勤补给线,不是被我们切断的,而是被他自己的“盟友”主动拔掉的。
所以,《国家利益》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军事分析,不如说是一篇写给国会老爷们要钱的PPT。它营造了一种“虽然危险但我们能赢”的氛围,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军费,造更多的船,买更多的飞机。
战争对于美帝顶层的那帮人来说,从来不是为了国家安全,而是一门生意。打得赢的仗,是掠夺;打不赢的仗,也要想办法从“准备打仗”的过程中捞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有九成的可能性打不起来。因为跟我们开战,对他们来说,是一笔稳赔不赚的买卖。投入是天文数字,收益却可能是负数。华尔街的精英们想的是在纳斯达克敲钟,而不是听防空警报。
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那个曾经的街头霸王虽然老了,肌肉松弛了,但他的工具箱里,除了拳头,还有各种下三滥的招数。他会造谣,会搞认知战,会策动内部的第五纵队。这篇文章,就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战:一方面麻痹自己,一方面试图给我们塑造一个“他已经准备好挨打”的强硬形象。
对付这种又菜又爱玩的对手,最好的办法不是陪他一起在沙盘上过家家,而是关掉手机,不看他的表演,然后走进健身房,把自己的肌肉练得更大、更结实。
当你的实力强大到,他连“挨你一拳还能活下来”的幻想都不敢有的时候,世界就真的清净了。
说到底,防贼千日,不如让自己变成贼不敢惦记的龙潭虎穴。我们的发展,就是我们最硬的核武器。闷头干活,比什么都强。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