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9 00:21 点击次数:93
厨房里传来"滋啦"一声响,王磊正掂着炒勺给闺女做糖醋排骨。油烟机呼呼转着,还是呛得他直咳嗽。"爸,这次可别再做成炭烧味儿的了!"女儿趴在厨房门口,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锅里的动静。第一次下厨,他把排骨炒得外里更焦,闺女居然硬着头皮全吃光了,还竖起大拇指说比学校食堂强。打那以后,每周六的"爸爸厨房日"就成了雷打不动的家庭节目。
这样的场景放在二十年前准得被人说闲话。街坊邻居指指点点:"大老爷们围着灶台转像什么话?"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餐饮协会的调查说得明明白白,30到40岁的老爷们里头,十个有六个每周至少下厨一回。这个数比十年前翻了三倍不止,搁以前谁敢信?
说起男人做饭这事儿,老祖宗传下来的"君子远庖厨"真是忽悠了不少人。翻开史书瞅瞅,春秋战国时期的易牙可是齐桓公的御用大厨,伊尹更是靠着厨艺当上了商朝宰相。清朝的袁枚老爷子写《随园食单》的时候,恐怕没人敢说他"娘炮"。再瞅瞅现在那些米其林餐厅,后厨抡大勺的七成都是爷们儿,这不正说明厨艺压根儿就不分男女吗?
程序员小李就是被这个偏见耽误的典型。结婚头两年,他连鸡蛋都煎不利索,全指着媳妇儿操持一日三餐。有次媳妇感冒发烧,他笨手笨脚熬了锅粥,结果水放少了熬成干饭。看他急得团团转的样子,媳妇儿反倒乐了:"比咱们刚认识那会儿进步多了,那会儿你连电饭锅都不会用呢!"自打那次之后,小李专门报了个烹饪班,现在做的红烧肉连老丈人都赞不绝口。
有人琢磨不明白,男人为啥非要往厨房挤?这事儿心理学家最有发言权。两口子一块儿在厨房忙活,日子过得比那些只会点外卖的夫妻和美多了。日本搞"食育"的专家村上祥子说得更玄乎,说是爸爸经常下厨的孩子长大以后情商高、不挑食。这话说得不假,王磊家那小丫头现在逢人就炫耀:"我爸做的糖醋排骨可是一绝!"
不过要打破老观念还真不容易。老张头在菜市场碰到女婿买菜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大男人天天琢磨柴米油盐,能有什么出息?"他女婿也不急,慢悠悠地回了一句:"爸,您当年追我妈的时候,不也天天往她家送自己钓的鱼吗?"这话把老张头噎得直瞪眼,转念一想还真是这个理儿。
要说这世道变得就是快。现在有些公司都开始搞弹性工作制,为的就是让员工能早点回家做饭。学校里的劳动课也添了烹饪内容,小男娃小女娃都得系上围裙学切土豆丝。连电视剧里的男主角人设都改了,以前是霸道总裁,现在是会煮醒酒汤的暖男。
美食家李银河说过段特别实在的话:"真正的平等就是让男人能哭,女人能闯,谁爱做饭谁做。"这话在理儿,过日子又不是演样板戏,非得按着老框框来。现在的小年轻都想得开,家里谁厨艺好谁掌勺,犯不着为了面子硬撑着点外卖。
天色渐晚,家家户户飘出饭香。楼下新搬来的小夫妻正在阳台上煎带鱼,滋滋作响的声音听得人直咽口水。对门的单身妹子捧着碗站在门口张望:"大哥,您这红烧肉咋做的?教教我呗!"王磊把炒好的排骨装盘,冲闺女眨眨眼:"去,给对门阿姨送一碗,顺便问问她那儿有没有大蒜借两瓣。"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