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2 20:19 点击次数:180
你有没有感觉到,今年的亚洲市场,风向变得特别快。就在去年,印度还是资本眼里的香饽饽,狂赚了200亿美元的外资。可一转眼,风暴就来了。5月29号那天,孟买金融圈估计很多人都没睡好,股市一天就蒸发掉超过420亿美元。紧接着,印度央行自己也兜不住了,罕见地承认,今年头五个月,外资跑了超过170亿美元。这数字,创了近十年最大的单月撤资记录。这反转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那个曾被捧为“下一个中国”的地方,怎么突然就成了资本集体逃离的重灾区?
这事儿其实早有预兆。今年年初,印度的资本市场还是一片虚假的繁荣。外资持股比例看着挺高,股市估值甚至冲到了预期盈利的24倍。但泡沫吹得再大,也得有东西撑着。现实是,企业盈利的增长速度,已经从去年的8%掉到了5%。这种虚高的繁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对劲,资本早就悄悄地提高了警惕。
当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
真正的冲击,是从三月份开始的。美国那边突然宣布,要对印度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的关税,这还没完,紧接着又搞起了“对等关税”,直接卡住了印度对美出口的脖子。到了四月,特朗普更是加码,一口气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多个国家商品征收50%的关-税。这一下,印度的出口数据立马就崩了。一个月后,9月份的出口额直接跌到了55亿美元,曾经的优势产业纺织和制药业,跌幅双双超过20%。
屋漏偏逢连夜雨。印度的另一大支柱,软件外包行业,也遭到了重创。美国的H-1B签证费用暴涨,审批还变得异常严格,这直接把印度IT公司的人力成本给抬上天了。项目排期一乱,整个服务出口行业都跟着打喷嚏。高盛的分析师早就警告,印度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已经撑不住了,很多企业的盈利预期都得被腰斩。资本不是傻子,故事讲不下去了,自然要跑路。
今天合规,明天就违法
比外部冲击更致命的,是印度自己内部的问题。那种“选择性执法”的骚操作,简直是压垮外企的最后一根稻草。三星辛辛苦苦干一年,结果被一张6亿美元的税单直接把利润给抹平了;小米48亿的资产说冻结就冻结;富士康更是寒了心,300名工程师集体撤离;特斯拉干脆连建厂的谈判都终止了。在外资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在印度做生意,就是“今天合规,明天违法”,因为法律可以随时为你“量身定制”。
这种不确定性,谁受得了?所以,当美国基金在7月率先撤出10亿美元时,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紧接着,卢森堡、日本等国的资本也纷纷跟进,短短三个月,外资撤离的金额就突破了100亿美元。印度政府也急了,连夜推出了11项金融改革,又是降税又是放宽信贷,想挽回人心。可市场根本不买账,改革方案公布后三天,外资又跑了12亿美元。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慢性病,那5月份的印巴空战,就是一剂猛药,直接让外资的信心彻底崩盘。印度本想秀一下肌肉,结果被打了个6比0,连价值9000万美元的阵风战机都被击落了。这消息一出,国际市场一片哗然,孟买股市当天就应声暴跌。原本还抱着一丝幻想,觉得可以“搏一搏”的外企,这下彻底看清了“血本无归”的风险,开始疯狂出逃。
雪上加霜的是,卢比也跟着跌。今年以来,卢比兑美元已经贬值了3.7%。这意味着外资的投资回报,还没捂热乎就先缩水了一截。钱自然要往安全的地方跑,落袋为安。印度央行想出手托住汇率,但因为贸易逆差严重,自己的外汇储备也告急了,根本有心无力。整个市场陷入了“资金出走、汇率下跌、信心溃散”的恶性循环。
不止外资,自己人也在跑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外资在跑,印度自己的企业也在大规模出逃。就在今年前10个月,印度本土企业对外投资的金额高达290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和外资撤离的规模持平了。这感觉就像一艘船,内外都在漏水,被双向抽血,血管能不空吗?市场信心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十年“印度制造”的口号喊下来,结果呢?半导体工厂迟迟不能投产,被寄予厚望的iPhone产业链,仍然有60%的零部件依赖中国。印度一边封锁中国资本,一边又不得不默许中国企业通过合资的方式进来建厂,原因很尴尬,因为他们自己连一个充电器的电路板都造不出来。
结语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去年,越南吸引了382亿美元的外资,印尼更是高达553亿美元。而印度呢?全年净吸引外资只有可怜的3.53亿美元,和去年近100亿美元的规模相比,暴跌了96.5%。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的配置里,印度的占比从最高的21%一路跌到了16.7%,而中国的份额则从26%回升到了28.8%。
资本用脚投了票,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印度想承接“世界工厂”的角色,但制度的不确定性、薄弱的基础设施、朝令夕改的政策,每一项都在劝退投资者。从净流入200亿到净流出170亿,印度资本市场用了一年的时间,上演了一场惨烈的大撤退。事实证明,靠吹牛和画饼,是撑不起一个工业强国梦的。现在,“外资坟场”这个名号,在印度身上,恐怕已经不是传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