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4 18:29 点击次数:148
1937年伊始,日本帝国主义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进程,而蒋介石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谬误方针,全国范围内要求“国共团结抗日”的呼声愈发强烈。面对这一形势,1937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派遣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国渠,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在江西庐山展开了历史性的会谈,即庐山会谈。
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不懈努力下,成功赢得了宋美龄、宋子文、张冲等要员的赞同,促使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之后,正式与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建,并正式发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从而构筑了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
会议落幕之际,蒋介石内心依旧显得不甚情愿,他对与共产党实现“真诚合作”并无太多期待。此时,国民党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前来向蒋介石汇报事务。两位均为黄埔军校的校友,在交谈中,刘建绪好奇地询问蒋介石,百年之后,究竟何人能继任他的位置?
蒋介石几乎说出口。毛泽东,因其深得民心,赢得了广泛的拥护;而邓演达,尽管已经离世,却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邓演达究竟有何特殊身份,竟能获得蒋介石的高度赞誉,并执掌国民党全局大权呢?
邓演达,1895年诞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其青年时代投身于“辛亥革命”,坚定地践行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在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过程中,邓演达屡次冲锋在前,参与多场战役。1925年,孙中山先生不幸因病离世,邓演达随即着手筹备组建政党(即农工党的前身)。
1927年3月7日,邓演达在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脱颖而出,荣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农民部部长以及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等要职。然而,同年,蒋介石与汪精卫相继背离革命初衷,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合作历程由此画上句号。
邓演达义愤填膺,与蒋介石、汪精卫决裂,相继发表了《告别中国国民党的中国同志们》和《辞职宣言》等激昂人心的公开声明,断然与国民党政府划清界限,秘密撤离武汉,踏上前往莫斯科继续革命征程的征途。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起了反革命政变,邓演达力主免除蒋介石的所有职务,以保障左派势力对地方党部的掌控。紧接着的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邓演达与宋庆龄、毛泽东、董必武、恽代英等四十余位来自各界的知名人士共同发表宣言,严厉谴责蒋介石为“叛徒”以及“民众的蛀虫”。
在随后的数月里,邓演达积极组织中央军政学校的各期学生举办“讨蒋大会”。然而,冯玉祥的军队介入,对蒋介石提供庇护,这让邓演达深感忧虑。1927年6月29日,邓演达参加了他最后一次的国民党中央会议,随后便离开祖国,远赴莫斯科。
1927年8月17日,邓演达出席了在莫斯科共产国际举行的盛大大会,会上,他坦陈了对挽救国民革命的深切遗憾,并坚持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在此,他公开声明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由此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外挚友”。
周恩来总理曾回忆往事。邓演达深信革命之理,与我们保持长久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堪称国民党内的左翼先锋。
读者们不妨深思,邓演达毅然决然地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屡次发起对蒋介石的讨伐,自然在老蒋眼中成了难以容忍的痛点和隐患。
1922年,蒋介石与邓演达开启了交往之旅。在这长达十年的交往历程中,尽管“中山舰事件”使得二人之间产生了显著的分歧,但总体而言,他们依旧保持着融洽的相处,并维持着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
直至1927年,双方关系骤然恶化。自上海“四一二”清党事件爆发,邓演达便迅速表达反对立场,将蒋介石称为“中华民族千古罪人”。仅仅4个月,国民党的政治格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介石与邓演达长达近十年的合作关系破裂,矛盾激化,最终分道扬镳。
介于1928年至1930年的时光里,邓演达遍历欧洲的众多国家,其后更赴伊拉克、印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同年5月,他自海外归来,重返上海。在考察即将画上句号之际,邓演达曾与宋庆龄有过一番对话。面对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我仍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先生,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以实现先生未竟的夙愿。
归国之后,邓演达迅速展开联络,积极与各界人士沟通,着手筹备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到了1931年年初,他携手上海地区的部分黄埔军校校友,共同策划并发起了针对蒋介石的“讨蒋行动”。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于上海愚园路不幸因叛徒的背叛,遭租界巡捕拘捕。次日,即8月18日,他被秘密押解至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随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将邓演达押送至南京。
传闻蒋介石曾遣人劝说邓演达,勿与己为敌,重返国民党阵营,二人昔日亦曾交好,日后诸多事宜亦宜协商解决。然而,邓演达又岂能对蒋介石敷衍了事?他早已抱定誓死之心。
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遭遇暗杀。关于下达暗杀令的具体责任人,至今尚无明确结论,然而普遍猜测疑点集中在蒋介石身上。
对于这一结局,邓演达早已有所预感,他曾多次与宋庆龄谈及此事。:若蒋介石得知他归国,必不会轻易放过他。邓演达被捕之际,宋庆龄女士倾尽全力进行营救,然而终究未能挽回局势。邓演达不幸遇害,这事件更加坚定了宋庆龄先生对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支持。
上述内容大致概述了邓演达牺牲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与蒋介石之间矛盾的产生与发展。显而易见,邓演达在国民党内部的感召力,是蒋介石所无法比拟的。身为昔时紧密跟随孙中山先生左右的人物,邓演达在革命和政治立场上或许略显偏左,但他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大业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敢说在国民党内一呼百应,至少个人魅力与口碑声望比蒋介石要好上不少。只可惜,一心为国为民的邓演达先生却毁于玩弄权术的蒋介石之手,实乃民族之悲。
清除掉这一心腹之患之后,蒋介石对抗日救国的重任置若罔闻,仍旧坚持高压的独裁统治。常言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拥有如此腐败堕落之政党与荒唐至极的最高领导人,国民党怎能逃脱败亡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