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9 03:49 点击次数:197
凌晨0点25分,天津水岸公馆北苑某号楼的大堂正在被砌墙封死——那是2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平米单价3万,价值约600万。
一户业主拆掉自家与大堂相连的墙,连夜圈地成了自家私宅。
这事的离谱在于,它发生在一个安静的夏夜,保安巡逻时发现施工,当场劝阻,可对方硬是没停。
双方僵持二十多分钟,有人报警,民警凌晨1点左右到场。
围墙还是一块块砌了起来。
直到8月15日下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出一句:“出去一趟,一楼大堂没了”,配上照片,整栋楼的人都炸了。
照片里,原本通透的大堂被一道突兀的砖墙切成两半,光线被挡得死死的,就像有人在公共客厅里插了块生硬的隔断,还美其名曰“装修”。
消息发酵的速度比砌墙还快,网友的评论从“癫”到“离谱”,从愤怒到冷嘲热讽。
“这怕是比直接搬走电梯还狠吧”“是不是下一步要在楼道建泳池?”
——大家是真的难以理解,为何一个住着高端小区的人,会用这种方式去多得那几百平米。
更气人的是,有业主爆料该户声称“有产权证”,但没有拿出来过。
记者试着联系爆料者,对方说上班不方便多谈。
物业这边的回应,更像是躲闪:夜班电话口说“是被封了”,但啥也不清楚;前台干脆说自己不是这一栋的管家,拒绝给联系方式,“管家明天中午才上班”。
一个三万一平的社区,管理方式却像没人管的小区,这反差,难怪让外人看了直摇头。
大堂本是整栋楼的必经之地,属于全体业主的共有空间。
这么私占,放法律条文里也是侵权。
夜里突击施工,怎么想都像是为了绕开监督。
可即便有了保安和警方到场,墙还是照砌不误。
这让我想起今年7月深圳龙岗一小区,多户业主直接凿穿避难层的楼板做违建,执法队连夜上门拆除——相比之下,这次天津的处理节奏就显得慢得多。
8月16日上午,当地部门回应,确认涉事业主确实持有房产证,下一步要查清背后的原因,并已把案件移交住建委的综合执法部门处置。
这个“房产证”究竟对应哪块地、是不是包括大堂,可能是后续的关键。
但无论结果如何,施工当晚的强硬和抢占方式,都已经在业主群和社交平台里留下了不小的裂痕。
我总觉得,公共空间之所以珍贵,不只是因为它值多少钱,而是它承载了大家的共同生活——每天的寒暄、邻里的照面、孩子的笑声。
如果这些地方可以被轻易据为己有,那所谓的社区感就成了笑话。
天津今年三月还有过类似案例:南开区一个小区业主私搭乱建、圈占绿地,被住建委限制交易,最后自行整改。
说明只要执法到位,问题是能解决的。
这样的故事听多了,便会有种无力感: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公共利益是可以“试探”的?
是执法成本太高,还是被侵占的一方大多选择沉默?
深圳的那次连夜查处算是个让人解气的例子——发现就动手,不留缓冲期。
相比之下,天津这起事件从施工到曝光,中间隔了三天,足够让一堵墙站稳脚跟。
等调查、等核实、等移交,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纵容。
站在围墙前的那一刻,我想起小时候楼下的公共花园,被人悄悄围成了私家菜地。
大人们嘟囔了几句就不再说,孩子也渐渐习惯了没地方玩。
很多公共空间的消失,都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发生的。
而这一次,幸好有照片,有发声,有热议,才逼得后续进入了执法程序。
有人在评论里说,这堵墙不只是挡住了光线,也挡住了人心。
的确,当“公共”被偷换成“私有”,邻里关系就很难回到从前。
法律会给出一个结果,但那份信任的裂口,也许很久都补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