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发布日期:2025-11-21 14:07    点击次数:153

小时候,姥姥常在饭后给我们讲故事。有一次,她端出一盘香喷喷的烤红薯,一边剥着金黄的外皮,一边说:"你们知道吗?要不是明朝时候有个叫陈振龙的人,我们哪有这么香甜的红薯吃呢?那人可是冒着生命危险,从外国偷回了一根红薯藤啊!"

当时的我们只顾着吃香甜的红薯,对姥姥的故事只是一笑而过。直到许多年后,当我翻阅历史资料,才恍然大悟:那个叫陈振龙的人,不仅是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位拯救了无数中国人生命的英雄。他那一根薯藤,在历史长河中掀起的波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陈振龙,约生于1543年,福建福州长乐县青桥村人(今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不到二十岁就考取了秀才。按照常理,他本该继续攻读举人、进士,步入仕途,成为一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精英。然而,命运却给他安排了另一条路。

多次参加乡试不第后,陈振龙放弃了科举之路,转而投身商海。在那个海禁政策逐渐松动的年代,他加入了"下南洋"的闽商队伍,往返于福建和吕宋岛(今菲律宾)之间做生意。正是在这段经商生涯中,他遇见了将要改变他一生,也将要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物——红薯。

当时的菲律宾已经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从南美洲带来了红薯(当时称为朱薯或金薯),并在菲律宾大规模种植。陈振龙发现,这种神奇的作物不仅生长快、产量高,而且对土壤要求不高,即使在贫瘠的山地也能茁壮成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营养丰富,味道甘甜。

陈振龙的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时常闹灾荒。在他的记忆中,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每逢荒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如果能将这种神奇的作物引入家乡,或许可以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西班牙殖民者深知红薯的价值,严禁将其种子或幼苗带出菲律宾。在他们看来,这种高产作物是控制殖民地的重要资源,绝不能让中国人掌握。

面对重重阻碍,陈振龙并没有放弃。他潜心学习红薯的种植技术,同时寻找机会将其带回中国。第一次尝试时,他将红薯藏在藤箱底层,结果在过海关时被查获,不仅红薯被没收,他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教育。第二次尝试时,他将红薯藤条编入一只藤篮中,试图以此蒙混过关,结果再次失败,这次他不仅被罚款,还差点因此坐牢。

连续两次失败并没有打消陈振龙的决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春天,已经50岁的陈振龙决定再次尝试。这一次,他想出了一个更巧妙的办法:将薯藤绞入船上的吸水绳中,外面涂上一层泥巴,这样既能保持薯藤的湿润,又能避开西班牙人的检查。

经过精心准备,陈振龙终于躲过了西班牙殖民者的严格检查,将那根珍贵的薯藤带上了返回福建的船只。在海上漂泊了七昼夜后,159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陈振龙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而那根看似普通的薯藤,也即将在中国大地上扎下根来。

命运仿佛早已为这一切安排好了最佳时机。就在陈振龙带着薯藤回到福州的那一年,福建地区正遭受着一场严重的旱灾。田园绝收,民不聊生,时任福建巡抚的金学曾为如何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绞尽脑汁。

陈振龙派儿子陈经纶向金学曾呈上了《献薯藤种法禀帖》,详细汇报了其父带回薯藤的经过,并说明了吕宋种植红薯的诸多好处,建议试种红薯以解决当前的粮荒。金学曾对陈振龙冒险带回薯种的义举大为赞赏,立即批示让他们寻找适合的地方进行试种,看看效果如何。

陈氏父子按照在吕宋学到的方法,在福州达道铺纱帽池附近的空地上种下了薯藤。7月种下去后,他们小心翼翼地照料,到了11月,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欣喜若狂:红薯长势喜人,"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

陈经纶立即再次上书金学曾,呈报了试种的成功,称红薯适合在东南西北各地种植,恳切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金学曾尝了一口煮熟的红薯,甘甜可口,立即在禀帖上批示:"所呈地瓜剖煮而食,味果甘平,可佐谷食。该生沥陈'六益八利',洵不虚也。如禀,准饬各属依法栽种。"

就这样,在金学曾的大力支持下,红薯的种植很快在福建各地推广开来。由于红薯产量高、适应性强,很快就帮助福建百姓度过了那一年的旱灾。闽人感念金学曾推广红薯的功绩,将朱薯改名为"金薯",又因来自外国,俗称"番薯"。

然而,红薯的传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明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清初的战乱,使得红薯的推广一度受阻。幸运的是,陈振龙的后代子孙继承了他的遗志,不遗余力地推广红薯种植。

陈振龙的曾孙陈以柱在浙江省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试种番薯,并将薯种与种植技术传授给莆田人徐缓。徐缓又将番薯引种到江浙一带,使番薯从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流域。

更令人钦佩的是,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与朋友余瑞元、刘曦一起,将番薯引种到了山东,并在北方各地推广。陈世元还编写了一本专门介绍红薯种植和传播历史的书——《金薯传习录》,这是我们今天了解红薯在中国传播历史的重要史料。

陈世元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陈树利用在各地经商的机会,又将番薯种植推广到了河南、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据史料记载,四川的番薯种植也是由陈世元的朋友引进、推广的。

正是通过陈振龙一家七代人近200年的不懈努力,红薯逐渐在全国各地扎根,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红薯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种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帝还专门下诏全国:"广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从此,中国各地更加广泛地种植红薯。

红薯为什么能在中国如此快速地普及?因为它有着其他粮食作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产量高。在明清时期,北方小麦亩产仅为300斤左右,且每年只能种一季;南方水稻虽然一年可种两季,但全年亩产也不过就五六百斤。而番薯不仅可以种植两季,春薯亩产可达4000多斤,夏薯亩产可达2000多斤,全年产量可达6000多斤,是传统粮食作物产量的近10倍。

其次是适应性强。红薯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极强,无论是山岗还是沙土,都可以生长。它耐旱、耐寒、耐贫瘠,在其他作物难以生长的环境中也能获得不错的收成。

再次是食用方便。红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烤着吃、煮着吃、蒸着吃都可以,加工简单,普通百姓很容易接受。

最后是营养价值高。红薯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被称为"长寿食品"。虽然口感不如大米和小麦精细,但在饥荒年代,它确实是救命的粮食。

正是因为这些优势,红薯在中国的引入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据史料记载,在清朝的荒年,"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也就是说,活下来的灾民中,有七八成是靠吃红薯度过饥荒的。

红薯的引入,不仅改善了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和食谱,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明清时期,为数亿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粮食保障。在红薯传入中国后的200多年间,中国人口从明朝末年的不到1.5亿增长到清朝末年的4亿多,这一人口爆炸式增长的背后,离不开红薯等新型粮食作物提供的强大支撑。

以福建为例,红薯引入后,福建人口从明朝万历年间的173万人,增加到了1834年(清朝道光十四年)的1500多万人,增长了近9倍。如果没有红薯这种高产作物,福建这样山多地少的省份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

因此,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红薯等美洲作物的引入是中国历史上继宋代引种占城稻之后的第二次农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陈振龙作为这场农业革命的开拓者之一,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后人为了纪念陈振龙引种红薯的功勋,在不同时期都有所表彰。明代晚期,史学家何乔远曾作《金薯颂》称赞陈振龙引种之功。清代中期,百姓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主祀金学曾,配享陈振龙、陈经纶、陈世元等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民在乌山建造了"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推广番薯的功绩。

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了"先薯亭"。亭前悬挂着一幅楹联:"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这幅楹联将陈振龙引种红薯的功德比作海上保护神妈祖和农业始祖神农,足见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1963年,著名诗人郭沫若在福州考察时,特地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金薯传习录》,并写下了《满江红——为红薯传入中国370年而作》的词作,其中赞道:"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州原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1993年,为纪念陈振龙引进红薯400周年,福建省农业厅在长乐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1999年,长乐人民又在陈振龙的家乡青桥村建造了纪念亭,以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敬仰。

2016年,中国农业部批准对"长乐番薯"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既是对陈振龙家乡特产的认可,也是对陈振龙历史贡献的又一次肯定。

回顾陈振龙的一生,我们不禁为他的智慧和勇气所感动。他从一个普通的商人,成为了一位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不是因为他拥有显赫的功名或财富,而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关心民生疾苦的仁爱之心。

在16世纪的海外贸易中,许多商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但陈振龙却将目光投向了能够造福家乡和全国百姓的事业上。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尝试将红薯带回中国,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振龙的精神被他的后代所传承。他的子孙们花费七代人近200年的时间,将红薯从福建推广到全国各地,使这一作物真正成为了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救济灾荒、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红薯已经从救命的主粮变成了美味的零食。当我们品尝着香甜可口的烤红薯时,是否还记得这种食物背后的故事?是否还记得那个冒险将红薯引入中国的陈振龙?

他那根薯藤,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结构,也拯救了无数在饥荒中挣扎的生命。正如郭沫若所言:"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在中国的农业历史长廊中,陈振龙的名字应当与神农氏、范蠡等农业先驱并列,永远被人们铭记。

红薯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而陈振龙的事迹,则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只要心怀大爱,敢于行动,也能做出改变历史的伟大贡献。

大家对陈振龙的事迹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的贡献值得被更多人知晓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